《三角形的证明》题型解读 6 有关高线题型 【知识梳理】 1.三角形三条高线会交于一点, 2.题目涉及“高线”(或“距离”),应联想到以下用途 ① 联系面积问题 ② 联想到可能会分类讨论--出现“界内高”或“界外高”情况 【典型例题】 例 1.从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内一点分别向三边作垂线,三条垂线段长的和为_______ 思路分析:依照高在各种用途,我们可一一排除,来确定最终的思考方向。不是求一条线段的长,勾股定理可以 先排除;从图形角度看,与三线合一及垂直平分线距离有点远,也不属于首先考虑范畴;连接 AD、BD、CD,看 似乎与直角三角形有点联系,但各个直角三角形题目给的条件或数据太少,暂不考虑,所以最终思路指向了“高与 面积的关系”这条思路线。由图可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会等于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用公式法表示出来,整 理化简,即可得到所需的结论。 解题过程:连接 AD、BD、CD,由图可得: S ∆ ABC = S ∆ ABD + S ∆ BCD + S ∆ ACD ,即边长×(边长× ❑ √3 2 ❑ ) ÷2=AB×DE÷2+BC×DF÷2+AC×DG÷2 , )÷2=2×DE÷2+2×DF÷2+2×DG÷2,整理得:DE+DF+DG= ∴ ❑ √3 2× ( ,即三条垂线段长的和为 √3 2× ❑ √3 2 . 例 2.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4,点 D 是 BC 的任意一点,则点 D 到 AB、AC 两边的距离之和是__________ 思路分析:依照高在各种用途,我们可一一排除,来确定最终的思考方向。不是求一条线段的长,勾股定理可以 先排除;从图形角度看,与三线合一及垂直平分线距离有点远,也不属于首先考虑范畴;连接 AD,看似乎与直角 三角形有点联系,但两个直角三角形题目给的条件或数据太少,暂不考虑,所以最终思路指向了“高与面积的关系” 这条思路线。由图可知,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会等于二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分别用公式法表示出来,整理化简,即 可得到所需的结论。 解 题 过 程 : 连 接 AD , 由 图 可 得 : S ∆ ABC = S ∆ ABD + S ∆ ACD , 即 边 长 × ( 边 长 × ❑ √3 2 ❑ )÷2=AB×DE÷2+AC×DF÷2,∴4×(4× ,即点 D 到 AB、AC 两边的距离之和是 4 ❑ √3 √3 2 )÷2=4×DE÷2+4×DF÷2,整理得:DE+DF =4 ❑ √3 . 例 3.如图,点 P 是矩形 ABCD 的边 AD 上的一动点,矩形的两条边 AB、BC 的长分别是 6 和 8,则点 P 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 AC 和 BD 的距离之和是 _____ 解:连接 OP,∵矩形的两条边 AB、BC 的长分别为 6 和 8,∴ S 矩 形ABCD =AB•BC=48 , 1 2 OA=OC,OB=OD ,AC=BD=10 ,∴OA=OD=5 ,∴ S ∆ ACD = S 矩 =24 ,∴ 形ABCD 1 S ∆ A 0 D = S ∆ ACD =12 , 2 ∵ S ∆ AOD =S ∆ AOP +S ∆ DOP = 1 1 1 1 5 OA•PE+ OD•PF= ×5×PE+ ×5×PF= 2 2 2 2 2 (PE+ PF )=12,解得:PE+P F=4.8 . 例 4.如图,△ABC 中,AB=AC,AD⊥BC 于 D 点,DE⊥AB 于点 E,BF⊥AC 于点 F,DE=3cm,则 BF= cm. 【 分 析 】 先 利 用 HL 证 明 Rt△ADB≌Rt△ADC , 得 出 S△ABC=2S△ABD=2× S△ABC= 1 AB•DE=AB•DE=3AB , 又 2 1 2 AC•BF,将 AC=AB 代入即可求出 BF. 解 : 在 Rt△ADB 与 Rt△ADC 中 , AB=AC , AD=AD , ∴ Rt△ADB≌Rt△ADC , ∴ S△ABC=2S△ABD=2× AB•DE=AB•DE=3AB, ∵S△ABC= 1 1 1 AC•BF,∴ AC•BF=3AB,∵AC=AB,∴ 2 2 2 BF=3,∴BF=6. 1 2 例 5.运用“同一图形的面积不同表示方式相同”可以证明一类含有线段的等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面 积法. (1)如图 1,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AC 边上的高为 h,M 是底边 BC 上的任意一点,点 M 到腰 AB、AC 的距离分别为 h1、h2.请用面积法证明:h1+h2=h; (2)当点 M 在 BC 延长线上时,h1、h2、h 之间的等量关系式是  (3)如图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条直线 l1:y=  ;(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 3 4 x+3、l2:y=﹣3x+3,若 l2 上的一点 M 到 l1 的距 离是 1,请运用(1)、(2)的结论求出点 M 的坐标. 【解析】几何综合题,压轴题,考查高线的应用,利用“解题思路的延续性”解题. ( 1 ) ∵ S△ABC = S△ABM+S△AMC , S△ABM = 1 1 1 1 ×AB×ME = ×AB×h1 , S△AMC = ×AC×MF = 2 2 2 2 ×AC×h2, 又∵S△ABC = 1 1 1 1 1 ×AC×BD= ×AC×h,∴ ×AC×h= ×AB×h1+ 2 2 2 2 2 ×AC×h2 ,∴h1+h2 = h. (2)h1﹣h2=h. (3)在 y= x+3 中,令 x=0 得 y=3;令 y=0 得 x=﹣4,则:A(﹣4,0),B(0,3)同理求得 C(1,0), AB= =5,AC=5,所以 AB=AC,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 ① 当点 M 在 BC 边上时,由 h1+h2 =h 得:1+My=OB,My=3﹣1 =2,把它代入 y=﹣3x+3 中求得:Mx= 1 3 , ∴M( 1 3 ,2); ② 当点 M 在 CB 延长线上时,由 h1﹣h2=h 得:My﹣1=OB,My=3+1=4,把它代入 y=﹣3x+3 中求得:Mx =﹣ 1 3 , ∴M(﹣ 1 1 −1 ,4),∴点 M 的坐标为( ,2)或( 3 3 3 ,4). 例 6.已知 CD 是△ABC 的边 AB 上的高,若 CD= ❑ √3 ,AD=1,AB=2AC,求 BC 的长. 【分析】分两种情况: ①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如图 1, ②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如图 2, 分别根据勾股定理计算 AC 和 BC 即可. 解:分两种情况: ① 当 △ ABC 是 锐 角 三 角 形 , 如 图 1 , ∵ CD⊥AB , ∴ ∠ CDA=90° , ∵ CD= ,AD=1,∴AC=2,∵AB=2AC, ∴AB=4,∴BD=4﹣1=3, ∴在 Rt△BC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BC=2 ❑ √3 ; ❑ √3 ②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如图 2,同理得:AC=2,AB=4, ∴在 Rt△BCD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BC=2 综上所述,BC 的长为 2 ❑ √3 或2 ❑ √7 ❑ √7 ; . 例 7.如图(1),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a+b)2,同时大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表示成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与 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即 a2+2ab+b2.同一图形(大正方形)的面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得的结果应该相等, 从而验证了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把这种“同一图形的面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的结果相等,从而构建等式,根据等式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称为“面积法”. (1)用上述“面积法”,通过如图(2)中图形的面积关系,直接写出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等式:  . (2)如图(3),Rt△ABC 中,∠C=90°,CA=3,CB=4,CH 是斜边 AB 边上的高.用上述“面积法”求 CH 的 长; (3)如图(4),等腰△ABC 中,AB=AC,点 O 为底边 BC 上任意一点,OM⊥AB,ON⊥AC,CH⊥AB,垂足 分别为点 M,N,H,连接 AO,用上述“面积法”求证:OM+ON=CH. 【解答】(1)如图(2),大正方形的面积为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与三个小长方形面积之和, 即 x2+5x+6, 同时大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为(x+3)(x+2), 所以 x2+5x+6=(x+3)(x+2); 故答案为:x2+5x+6=(x+3)(x+2); (2)如图(3),Rt△ABC 中,∠C=90°,CA=3,CB=4, ∴AB= ∵S△ABC= =5, AC•BC= ∴CH= = 答:CH 的长为 AB•CH, = ; ; (3)证明:如图(4), ∵OM⊥AB,ON⊥AC,CH⊥AB,垂足分别为点 M,N,H, ∴S△ABC=S△ABO+S△AOC, ∴ AB•CH= AB•OM+ AC•ON, ∵AB=AC, ∴CH=OM+ON. 即 OM+ON=CH.

doc文档 第1章三角形的证明 题型解读6 有关高线题型-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教育频道 > 初中 > 数学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面朝大海喝袋奶2022-12-0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