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 1 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 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作品吗?” 展示几幅熟悉的名家作品,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相应照片的对照,引出艺术作品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却又生活。 小结:美术作品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在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但美术作品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 它经过了提炼、加工,能动的放映着生活,因而艺术又高于生活。 二、美术作品的分类: 美术作品分为再现性美术与表现性美术; 1、再现性美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写实的,画家通过写实绘画表达情 感和思想。 2、表现性美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 主要在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审美理念等。 三、赏析作品 《血衣》 1、王式廓简介 。 1911—1973 年,字子容,山东人;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 1973 年 4 月,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二十几天中,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 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 代表作品:《血衣》《参军》《井冈山会师》《改造二流子》 2、作品创作历程介绍。 作品取材于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 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1950 年开始构思,到 73 年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历时 23 年,是中国美术创 作史上历时最长而终未实现画家本来愿望的作品。 展示土改时期的旧照片,对当时的历史做简单的介绍。 3、学生观察画面并思考:(1)这幅作品用的是哪种艺术手法创作的? (2)作品中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在哪? (3)你能看出作品表现的年代吗?作品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4) 血衣在画面中起什么作用? 4、作品人物分析:整个作品的人物分三部分来进行分析,通过对人物造型、动态以及构图的分析,深入 理解作品的内涵,与创作手段。 a) 第一组 手举举血衣的妇女 手持血衣控诉地主的典型情节和瞬间,形象地向观众表明,身受三座大山压榨的 奴隶,已经站立起来了。她那向后扭转的体态,是一个明确的表情,一种肢体语言,饱含辛酸与仇根。 而血衣本身正是历史的铁证,是对封建阶级的无情揭露。 双目失明的老母亲 双目失明的老妈妈,眼眶深陷,满腔凄楚,欲哭无泪,她太想见到翻天覆地的外 部世界了…… 手拿字据的老农 劳动了一辈子的双手粗大有力,创造了无数财富,但又一贫如洗,反而欠下一身债 。 残疾青年 被殴打致残的青年,激愤地捏紧了拳头,他的母亲费力地弯下腰去扶着自己心爱的儿子。 b) 第二组 背面人群组图欣赏 c) 第三组 地主与民兵组图欣赏 小结:《血衣》中的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 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四、毕加索《格尔尼卡》 赏析 比较《血衣》和《格尔尼卡》在形象塑造上的异同,认识表现性美术的艺术特点。 毕加索简介 1881—1973 年,西班牙著名画家、雕塑家,立体主义的创始者。是 20 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 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 1. 2. 毕加索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 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 参与反法西斯斗争 。 代表作品:《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拿烟斗的男孩》《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3. 立体主义 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7 年始于法国。 艺术家从多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并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 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 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4. 创作背景: 1937 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 画。 1937 年 4 月 26 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 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 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 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5. 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和情绪。 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 绝,她的两只眼睛奇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躺在地面的 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剑,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剑的旁边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赞颂了战士宁死 不屈的精神。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在惊恐中逃命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 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烈火。 提问:如果画家生活在现在和平美好的年代,能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6. 深度探究:表现性美术的绘画作品是源于生活的吗? 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 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 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 常强烈。 五、课堂总结: 任何美术创造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一些作品我们不能一眼看出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他 们都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美术创造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他丰富了人们的 精神和生活内涵。

doc文档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教育频道 > 初中 > 美术 > 文档预览
3 页 0 下载 1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第 1 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第 2 页 2020—2021学年人教版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1单元第1课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教案)  第 3 页
本文档由 倦鸟归林2022-12-0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