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所示,U 型管底部中央放一半透膜(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A 与 B 原先体积相同, 由于浓度不同,后来产生一个高度差 Δh。请问 Δh 主要取决于(  ) A.A 液和 B 液的溶质分子大小 B.A 液和 B 液的浓度差大小 C.A 液和 B 液的溶剂分子大小 D.A 液和 B 液的溶剂分子性质 2.如图所示,U 型管中的半透膜可允许水分子和单糖通过,而不允许二糖通过, m 侧是蒸馏 水,n 侧是 0.3 g/mL 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时 m、n 两侧液面等高。一段时间后,当 m、n 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向 n 侧加入蔗糖酶(不考虑蔗糖酶对溶液渗透压的影响)。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m、n 两侧不会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开始后,n 侧液面逐渐升高,当 m、n 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C.加入蔗糖酶之后,n 侧液面先升高后降低 D.加入蔗糖酶一段时间后,当 m、n 两侧液面不再变化时,n 侧液面仍然明显高于 m 侧 3.(2020·银川质检)如图为渗透现象示意图,实验开始时,烧杯液面与漏斗液面相同 (均为 a),请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漏斗液面上升过程中水分子只能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而不能由漏斗渗出 B.当漏斗液面不再升高说明蔗糖分子透过半透膜达到渗透平衡 C.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与图示现象都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 D.若用纱布替代半透膜重复此实验,则实验结束时漏斗最终液面高度在 a 与 b 中间 4.(2019·银川质检)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另一位 同学想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继续进行实验时需要用到蔗糖酶和斐林试剂 B.若 a、b 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 a 管内液体遇斐林试剂加热无砖红色沉淀、b 管内液体遇 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C.若 a、b 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 a、b 管内液体遇斐林试剂加热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 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 D.若 a、b 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 a 管内液体遇斐林试剂加热无砖红色沉淀、b 管内液体遇 斐林试剂加热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5.下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葡 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 A、B 两侧液面的变化是(  ) A.加酶前 A 侧上升,加酶后 B 侧上升并高于 A 侧 B.加酶前 A 侧上升,加酶后 B 侧上升并等于 A 侧 C.加酶前后 A、B 两侧液面不变 D.加酶前 A、B 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 B 侧上升并高于 A 侧 6.(2019·河北三市联考)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C 中均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溶液 之间均用半透膜隔开,一段时间后达到渗透平衡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如图所示,h1>h2,在 达到平衡后,A、B、C 中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为(  ) A.A=B=C B.A>B>C C.A>C>B D.无法确定 7.水分子之所以能从低浓度的溶液进入高浓度的溶液中,是因为存在渗透压。为了证明这 一渗透压的存在,且能测定渗透压的大小,有人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假设三个实验中水分 子通过半透膜进入甲的速度是 v1,通过半透膜进入乙的速度是 v2。下列对 a 到 b 的过程中 v1 的变化情况和 b 到 c 的过程中 v2 的变化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v1 由快变慢,v2 由慢变快 B.v1 和 v2 都是由慢变快 C.v1 和 v2 都是由快变慢 D.v1 由慢变快,v2 由快变慢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8.图甲是渗透装置示意图,图乙是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装置中开始时如果漏斗和烧杯的液面一样高,一段时间后漏斗中液面会升高 B.甲装置中漏斗中的液面不再变化时,漏斗中和烧杯中的溶液浓度大小不相同 C.图乙中的⑥是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D.如果图乙所示的植物细胞是置于 0.5 g/mL 的蔗糖溶液中发生的,当将其转入清水中时细 胞质壁分离复原的速度更快 9.如图为常见的两套渗透装置图(图中 S1 为 0.3 mol/L 的蔗糖溶液、S2 为蒸馏水、S3 为 0.3 mol/L 的葡萄糖溶液;已知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但蔗糖不能通过半透膜),两装置半透膜面 积相同,初始时液面高度一致,A 装置一段时间后向漏斗内再加入蔗糖酶。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实验刚刚开始时,装置 A 和装置 B 中水分子从 S2 侧进入另一侧的速度不同 B.装置 B 的现象是 S3 溶液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最终 S3 和 S2 溶液液面持平 C.装置 A 漏斗中液面先上升,加酶后继续上升,然后开始下降 D.若不加入酶,装置 A、B 达到渗透平衡时,S1 溶液浓度小于 S3 溶液浓度 10.如图甲烧杯中是质量分数为 5%的淀粉溶液,乙烧杯中是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 将装有蒸馏水的透析袋分别放入甲、乙烧杯中(水和葡萄糖分子能通过透析袋的膜)。放置 1 h 后,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液浓度减小 B.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液后呈蓝色 C.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液浓度降低 D.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斐林试剂后即呈砖红色 三、非选择题 11.如图 1 表示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 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葡萄 糖能通过,蔗糖不能通过),装置中溶液 A、a 起始浓度分别用 MA、Ma 表示;图 2 表示一个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后发生的质壁分离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 2 中的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填数字)组成。图 1 中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 1 中,如果 A、a 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时 Ma>MA,则达到平衡后 MA________Ma(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 (3)图 2 中,如果 B、b 分别表示蔗糖溶液和细胞液,且起始浓度分别为 MB、Mb,则达到平 衡后 MB__________M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若图 1 中 A 为清水,a 为葡萄糖溶液,则长颈漏斗中液面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_。 (5)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发生图 2 所示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图 2 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染色体吗?________。 12.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 E、F、G 为用猪膀胱制成的小 袋,内盛有溶液甲或溶液乙,上端分别接上口径相同的小玻璃管 e、f、g,起初 3 支小玻璃 管内的液面高度相同,已知体积 VG>VE=VF,甲、乙、丙三种溶液分别为质量浓度为 0.2 g/mL、0.1 g/mL、0.3 g/mL 的蔗糖溶液。 (1)几分钟后,3 支小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分析 e、f 小玻璃管中的现象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两组这样的装置,一组置于 37 ℃的恒温箱中,一组置于 0 ℃的恒温箱中,几分钟后 观察,可见两装置中 e 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形成高度差 Δh 是由于 A 液浓度小于 B 液浓度,且浓度差越大,高度差 Δh 也越 大。] 2.C 3.C [漏斗液面上升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双向的,水分子进入漏斗内的多于从漏 斗出来的,A 错误;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B 错误;农作物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 与图示现象都是通过渗透作用实现的,C 正确;纱布不具有半透性,漏斗内的蔗糖会扩散到 外界溶液中,因此不会产生液面差,D 错误。] 4.B [乙图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在此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可能出现两种情形。情形 1:a 管蒸馏水因得到溶质而浓度升高,渗透平衡被打破,b 管内的溶剂(水)分子就会通过半 透膜扩散到 a 管中,则 a 管液面上升;情形 2:b 管蔗糖溶液因溶质的物质的量增加而浓度 升高,渗透平衡被打破,a 管内的溶剂(水)分子就会通过半透膜扩散到 b 管中,则 b 管液面 上升。该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是否透过半透膜,故要用蔗糖酶水解蔗糖并用斐林试剂检 测产生的还原糖。蔗糖(二糖)水解成还原糖(单糖)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会增加,如果蔗糖的 水解产物能够通过半透膜,符合 C 项所述,如果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符合 D 项所述。] 5.A 6.C [达到渗透平衡后,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在 A 与 B 之间的扩散速率相等,由于影响 水分子扩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即溶液的浓度和水柱 h1 形成的静水压,故 A 中溶液浓度大 于 B 中溶液浓度。同理可知,C 中溶液浓度大于 B 中溶液浓度。由于水柱 h2 形成的静水压 比水柱 h1 形成的静水压小,故可推知 A 中溶液浓度大于 C 中溶液浓度。因此,在达到平衡 后,A、B、C 中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 A>C>B。] 7.A [分析图中从 a 到 b 的过程,水分子进入甲中的较多,甲中液面升高,这样液面差产 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所以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甲的速度 v1 由快变慢;在 b 到 c 的过程中, 给甲施加压力,甲中的水分子流向乙的速度 v2 加快,即 v2 由慢变快。] 8.ABC 9.AD 10.AC [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水分子会向淀粉溶液扩散,导致淀粉溶液的浓度减小, A 项 正确;淀粉分子不能通过透析袋的膜,因此,甲烧杯中透析袋内没有淀粉分子,加碘液后不 会变蓝,B 项错误;乙烧杯中由于水分子通过透析袋的膜向葡萄糖溶液扩

doc文档 2021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拔尖训练13 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教育频道 > 高中 > 生物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倾一秋落叶2023-02-0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