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课标内容要求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 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 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 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 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 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 方式完成。 核心素养对接 1.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电位产生的机理及 解读相关曲线,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科学探究——通过对反射弧中兴奋传导和 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 分析的能力。 3.社会责任——关注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 的危害,能够告知他人这些危害,拒绝毒品。 一、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1.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 (1)静息膜电位,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2)去极化: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作去极化。 (3)发生动作电位期间,反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4)复极化,重建膜电位:神经纤维膜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 (5)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膜外负电位的 形成和恢复的过程,全部过程只需数毫秒。 2.静息膜电位的产生 (1)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如蛋白质为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不能透过细胞膜 到细胞外。 (2)细胞膜上存在 Na + K + 泵,每消耗 1 个 ATP 分子,逆着浓度梯度,从 细胞内泵出 3 个钠离子,但只从膜外泵入 2 个钾离子。 (3)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的钾离子顺着浓度梯 度扩散到细胞外,但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 3.动作电位的产生 在神经纤维膜上存在离子通道,其中包括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 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间内 顺浓度梯 度大量涌入膜内,使膜内电势升高,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4.复极化状态的产生 在很短的时间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 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二、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 神经纤维膜电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未受刺激) 受刺激部位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 ↓ 与未受刺激的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 局部电流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 ↓ 局部电流(兴奋)不断向前传导 2.特点:(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 减。 (2)各神经纤维元间具有绝缘性。 三、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突触 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的细小分支处膨大 ,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 胞体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 ,以及它们之间微小的缝隙, 共同形成了突触(synapse)。 2.突触的结构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以乙酰胆碱为例) 神经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 后膜处→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受体(一种通道蛋白)通道开放 →正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4.神经肌肉接点(也称之为突触) 5.神经冲动的跨膜传递特点: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即从前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神经细胞膜在静息时对 Na+的通透性高。 (  ) 2.复极化时,神经细胞膜电位是内负外正。 (  ) 3.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接点。 (  ) 4.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影响后膜上 Na+ 通道的开放程度。 (  ) 5.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一个小电位。 (  ) 6.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  ) 提示:1.× 静息电位主要是 K+外流造成的,静息时对 K+通透性高。 2.× 复极化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3.× 一个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可以在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胞体等处形 成突触,也可在肌细胞上形成突触,因此突触还可以是神经与肌肉的接点。 4.√ 5.√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在与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在后膜上产生了一个 小电位,但是这个电位不能传播,达到阈值后才可传播。 6.× 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抑制性递质抑制突触后膜兴奋。  环境刺激使得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冲动在神经纤维上 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1.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 注:①在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的过程中 ,Na+ 浓度始终是膜外高于膜内, K+ 浓度始终是膜内高于膜外,浓度差是由 Na+ K+ 泵来维持的,Na+ K+ 泵不 断地从吸收 K+而泵出 Na+,这是主动转运的过程。 ②Na+通道受刺激后开放得早,关闭得快;K+通道开放得迟,关闭得慢。 2.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宜刺激时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 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右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 , 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 线段——极化状态、外正内负,K+通道开放。 B 点——0 电位,去极化,Na+通道开放。 BC 段——反极化,Na+通道继续开放。 CD 段——复极化,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 DE 段——极化状态。 3.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理和特点 (1)传导的机制 (2)兴奋在神经元内双向传导,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 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如图所示: (3)传导具有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许多根神经纤维 ,各条神经纤维上 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 (4)不衰减性: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 ,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着 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辨析下列图示,完成相关问题: 甲         乙 (1)在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用图示表示) 提示: 。 (2)图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 D 最符合题意。 (3)若测量该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电流计的两极应怎样连 接?电流计指针会如何偏转? 提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 ① 测静息电位: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 ,另一极与膜内 侧连接(如图丙),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② 测动作电位:灵敏电流计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如图丁), 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丙        丁 1.下图表示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 B.在 EF 段神经纤维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D 点处于反极化状态 C.DE 段的电位变化与 Na+内流有关 D.CD 段的神经纤维膜正处于去极化过程 D [轴突上动作电位的传导具有不衰减性 ,因此电位变化是一样的。分 析图中信息可知动作电位从左向右传导,动作电位还没有传导到 EF 段,EF 段处于静息电位状态,D 点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因此处于反极化状态。DE 段从极化状态到反极化状态 ,主要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快速、大量内 流造成的。而 CD 段钾离子大量外流,从反极化状态恢复为极化状态 ,属于 复极化过程。] 2.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 a、b 两极置于膜外,在 X 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C.在图乙中的 t3 时刻,兴奋传导至 b 电极处 D.t1~t2,t3~t4 电位的变化分别是由 Na+内流和 K+外流造成的 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 位,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 错误;兴奋 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同,B 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 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在图乙中的 t3 时刻,兴奋 传导至 b 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 正确;t1~t2 和 t3~t4 电位的变化都是 Na+内流和 K+外流造成的,D 错误。] K+、Na+对电位的影响不同 (1)静息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 K+浓度差,细胞外 K+浓度较低时, K + 外流加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引起静息电位转化为动作电位的阈 刺激加大。 (2)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 Na+ 的浓度差,细胞外 Na+浓度降低, 动作电位幅度也相应降低。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1.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结构 (2)突触的简单表示法: (其中 表示突触前神经元 的轴突,·——表示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为单 向传递。 (3)突触的常见类型 ① 如下图所示,从结构上来看:A 为轴突—胞体突触,B 为轴突—树突 突触,C 为轴突—轴突突触。另外,还有轴突—肌细胞类型。 ② 从功能上来看: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电 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 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突触称抑制性突触。突触的兴奋或抑 制,不仅取决于化学递质的种类,还取决于其受体的类型。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 (1)过程 在此过程中,突触处的信号转换:前膜将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 ,后膜将 化学信号变成电信号。 (2)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递质 ① 递质的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 递质的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③ 递质的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④ 递质的化学本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 体(或轴突)。 (2)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慢 ,因为 神经冲动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后神经元 ,需要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 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 4.化学递质的种类和去向 (1)种类 (2)递质的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神经末梢 ,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 为下一次传递做好准备。 3.(2021·山东潍坊高二上期中考试)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不同步的 B.神经递质进入受体细胞后可引起其兴奋或抑制 C.抑制高尔基体的作用,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信号形式的转换 B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存在突触延搁, 是不同步的,A 正确;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引起突触 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

doc文档 第2章 第2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讲义—2021-2022学年新教材浙科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教育频道 > 高中 > 生物 > 文档预览
1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黑天使遇爱蜕变2022-07-2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