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一、单选题 1.卢瑟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 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D.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2.下列有关物理史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安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库仑利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C.玻尔基于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爱因斯坦引入了光量子概念,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3.α 粒子散射实验中,α 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两种径迹如图所示。虚线为原 子核的等势面,α 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经过电场中的 A 处后,沿不同的径迹 1 和 2 运动, 由径迹不能断定的是(  ) A.原子核带正电 B.整个原子空间都弥漫着带正电的物质 C.粒子在径迹 1 中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D.经过 B、C 两点,两粒子的速率相等 4.卢瑟福的 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显示了下列哪些情况( ) A.原子内存在电子 B.原子的大小为 10 10 m C.原子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它的全部体积上 5.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中,重要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下列关于物理学 家、物理实验及其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汤姆孙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科学家发现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C.卢瑟福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实验证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量 6.在  粒子散射实验中,电子对  粒子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是因为与  粒子相比, 电子 A.电量太小 B.速度太小 C.体积太小 D.质量太小 7.关于物理学家对物理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首先提出了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 B.爱因斯坦首先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并用光电效应方程来解释它 C.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首先捕捉到了它 D.卢瑟福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并发现了质子 8.有些物理规律的发现,是先通过推理分析建立理论,后来才由实验加以验证确认.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下列说法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来卡文迪许用扭秤测出了两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并推算出引力常量的数值 B.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说,据此理论后来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存在电磁波,后来法拉第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 在 D.汤姆孙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来被卢瑟福用 α 粒子散射实验所证实 9.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时,运行轨道的半径是任意的 B.光电效应实验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C.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D.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很小空间 10.在卢瑟福的  粒子散射实验中,某一  粒子经过某一原子核附近时的轨迹如图中 实线所示,图中 P、Q 为轨迹上的点,虚线是过 P、Q 两点并与轨迹相切的直线,两虚 线和轨迹将平面分为四个区域,不考虑其他原子核对该  粒子的作用,那么该原子核 可能位于 A.①区域 B.②区域 C.③区域 D.④区域 11.当 α 粒子穿过金箔发生大角度偏转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α 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后受原子核的引力的作用 B. α 粒子一直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 C. α 粒子先受到原子核的引力作用,后受到原子核的斥力作用 D. α 粒子一直受到库仑斥力,速度一直减小 12.在人类对物质结构与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大胆猜想、小心 求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牛顿通过斜面实验并合理 外推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进行了“月一地”检验 C.汤姆逊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通过  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了证实 D.麦克斯韦预言了变化的电场或磁场会产生电磁波,赫兹在实验室证实了电磁波的 存在 13.物理学史的学习是物理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核可再分 B.卢瑟福通过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玻尔首先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二、多选题 14.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_______(填正确的答案标号) A.康普顿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 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C.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汤姆逊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E.为了解释黑体辐射规律,康普顿提出了电磁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精确地测出了电子电荷量 B.电子电荷量的精确值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 C.汤姆孙油滴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量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量只能是 e 的整 数倍 D.通过实验测得电子的比荷及电子电荷量 e 的值,就可以确定电子的的质量 16.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的理论和假设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下列表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B.巴尔末根据氢原子光谱分析,总结出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波长公式 C.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D.玻尔大胆提出假设,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三、填空题 17.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能很好地解释  粒子散射实验,当  粒子在离核 较远处穿过原子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几乎不发生偏转;而当  粒子 在离核较近处穿过原子且核很小时,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会发生大角度 的偏转;如果  粒子碰到电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所以几乎不影响  粒子的运 动轨迹. 18.(1)阴极射线:______发出的一种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 (2)汤姆孙的探究: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断定,它的本质是带__ ____(填“正电”或“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 被称为电子。 19.1904 年汤姆孙首先提出了原子的______________模型。 20.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_______________,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原子不 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是有内部结构的。 四、解答题 21.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的模型是怎样的?他提出这种模型的依据是什么? 3 22.加在阴极射线管内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压为 4 �10 V ,如果电子离开阴极表面时的 速度为 0,试求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 23. 19 世纪后期,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电磁辐 射,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1897 年,汤姆孙判断出该射线的电性,并 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为确定阴极射线的本质做出了重要贡献。假设你是当年“阴极 射线是带电粒子”观点的支持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真空玻璃管内,阴极 K 发出的粒子经加速后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以 平行于金属板 C 、 D 的速度沿板间轴线进入 C 、 D 间的区域,若两极板 C 、 D 间无电 压、粒子将打在荧光屏上 O 点。如何判断射线粒子的电性? (2)已知 C 、 D 间的距离为 d ,在 C 、 D 间施加电压 U ,使极板 D 的电势高于极板 C O B ,同时在极板间施加一个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的匀强磁场,可以保持射线依然打到 v 点。求该匀强磁场的方向和此时射线粒子的速度 的大小。 (3)撤去(2)中的磁场, C 、 D 间的电压仍为 U ,射线打在屏上 P 点。已知极板的 l2 l1 y O O 长度为 ,极板区的中点 M 到荧光屏中点 的距离为 , P 到 的距离为 。试求射 线粒子的比荷。 五、作图题 24.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发现了原子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核,并由此提 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左下平面示意图中的四条线表示 α 粒子运动的可能轨迹, 在图中完成中间两条 α 粒子的运动轨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此实验不能说明质子的存在,故 A 错误;此实验不能说明原子核的构成,故 B 错误;此实 验不能说原子中的电子的运动情况.故 D 错误;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大多数 α 粒子通过金箔 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的发生了偏转,极少数的超过了 90°,有的超过了 180° 甚至被弹了回来,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故 D 正确.故选 D.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选项 A 错误; 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选项 B 错误; C.卢瑟福于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事实,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 C 错误; D.爱因斯坦引入了光量子概念,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选项 D 正确。 故选 D。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个径迹都显示 α 粒子受到的是斥力,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故 A 正确; C.粒子在径迹 1、2 中原子核对它们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动能先减小,后增大,故 C 正 确; D.同一等势面,势能相同,动能变化量也相同,故 D 正确。 B.α 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的存在,故 B 错误。 本题选不能断定的,故选 B。 4.C 【解析】 【详解】 此实验不能说明原子内存在电子,故 A 错误;α 粒子数射实验的结果,可知,原子核大小 数量级为 10-15m,故 B 错误;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原子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故 C 正确.由于极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大 角度偏转,原子全部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央很小的体积内,即原子核内.故 D 错误.故选 C. 5.D 【解析】 【详解】 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

doc文档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章节练习-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物理 > 文档预览
16 页 0 下载 1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你像不像神经病2022-11-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