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科素养提升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关于电子的发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B.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 C.电子质量与电荷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 D.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实现的 2.1909 年,英籍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盖革·马斯顿一起进行了著名的“α 粒子散射实 验”,实验中大量的粒子穿过金属箔前后的运动情形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描述正确 的是(  ) A.“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观察到绝大多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 B.“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占据的空间很小 C.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不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D.该实验证实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水分子间没有空隙 B.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的小球可能不带电 C.卢瑟福的原子核依据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质子 D.花开的季节,走近花园就能闻到扑鼻的花香,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4.下列四幅图涉及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 C.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D.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5.如图所示为 α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 的荧光屏可观察 α 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放射源金箔荧光屏 B.相同时间内,在 A 位置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多于 B 位置 C.少数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是由于它们跟电子发生了碰撞 D.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计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 10-15m 6.如图所示,高速运动的  粒子被位于 O 点的重原子核散射,实线表示  粒子运动的轨迹, M 、 N 和 Q 为轨迹上的三点, N 点离核最近, Q 点比 M 点离核更远,则(  ) A.  粒子在 M 点的速率比在 Q 点的大 B.三点中,  粒子在 N 点的电势能最大 C.在重核产生的电场中, M 点的电势比 Q 点的低 D.  粒子从 M 点运动到 Q 点,电场力对它做的总功为负功 7.关于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伽利略开创了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B.库仑最早用实验测得元电荷 e 的数值 C.牛顿最先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G 的数值 D.汤姆孙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8.如图所示为卢瑟福 α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 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屏可观察 α 粒子在各个角度的散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在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在图中的 A、B 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一样多 C.在图中的 B 位置进行观察,屏上观察不到任何闪光 D.α 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 α 粒子撞击到金原子后产生的反弹 9.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为原子核式结构模 型的 α 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线表示 α 粒子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在 α 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了电子 B.α 粒子出现较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 α 粒子接近原子核时受到的库仑斥力较小 C.α 粒子出现较大角度偏转的过程中电势能先变小后变大 D.α 粒子出现较大角度偏转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10.关于原子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中的原子核很小,核外很“空旷” B.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 10-10m C.原子的全部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的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11.物理学史的学习是物理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核可再分 B.卢瑟福通过对 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C.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并提出了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 D.玻尔首先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用实验证明了牛顿第一定律 B.爱因斯坦通过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得出光具有波动性 C.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衰变现象 D.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13.对原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核的质量就是原子的质量 C.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中的质子数 D.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与电子电荷量大小的比值 14.下列属于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是(  )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作原子核 B.原子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着核旋转 15.在对 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分析时,我们并没有考虑  粒子跟电子碰撞,这是因为 ( ) A.  粒子跟电子碰撞时,损失的能量很小,可以忽略 B.电子体积非常小,  粒子碰不到它 C.  粒子跟各子碰撞的效果相互抵消 D.  粒子跟电碰撞时,动量几乎不改变 二、解答题 16.请叙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汤姆孙的原子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卢瑟福实验中少 数  粒子大角度偏转的原因是什么? 17.氢原子内有一个氢原子核和一核外电子,电子和原子核都带一个元电荷,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质量为 m,设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r,求: (1)电子的运动周期; (2)电子的动能 Ek; (3)等效电流的大小. 参考答案: 1.D 【解析】 A.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A 错误; B.原子的核式结构是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的散射实验才提出的,B 错误; C.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称为电子的比荷,C 错误; D.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最早是由密立根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实现的,D 正确。 故选 D。 2.B 【解析】 A.“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观察到绝大多数粒子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有少数 α 粒 子(约占八千分之一)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故 A 错误; B.“α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占据的空间很小,这样才会使 α 粒 子在经过时受到很强的斥力,才可能使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的偏转,故 B 正确; C.原子核的半径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α 粒子散 射是估计核半径的最简单的方法,故 C 错误; D.该实验否定了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故 D 错误。 故选 B。 3.B 【解析】 A.水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着斥力,不是因为没有空隙,故 A 错误; B.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了负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因此吸引的小球可能不带电, 故 B 正确; C.卢瑟福的原子核依据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电子,故 C 错误; D.花开的季节,走近围墙就能闻到扑鼻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 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 D 错误。 故选 B。 4.D 【解析】 A.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故 A 正确; B.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是不连续的,故 B 正确; C.卢瑟福通过分析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 C 正确; D.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 D 错误。 本题选不正确项,故选 D。 5.D 【解析】 A.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 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故 A 错误; B.α 粒子散射实验,多数射线基本不偏折,少数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个别的粒子几乎被 反射回来。故相同时间内,在 A 位置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少于 B 位置。故 B 错误; C.少数 α 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主要原因是 α 粒子撞击到金原子后,因库仑力作用,且金 原子核质量较大,从而出现的反弹。故 C 错误; D.通过“α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确定了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为 10−15m,故 D 正确。 故选 D。 6.B 【解析】 B.重原子核与  粒子之间电场力为斥力,所以  粒子从 Q 运动到 M 过程中,电场力先做 负功后做正功,所以  粒子的动能先减小后增大,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所以 N 点电势能 最大,则 B 正确; C.重原子核带正电,根据正点电荷的等势面的分布可知,  粒子在离原子核越远的点, 其电势越低,所以在重核周围产生的电场中, Q 点的电势比 M 点的低,则 C 错误; AD.  粒子从 M 点运动到 Q 点,根据 WMQ  qU MQ  q   M  Q  由于 Q 点的电势比 M 点的低,即 U MQ  0 ,则电场力对它做的总功为正功,所以 能增大,则  粒子在 M 点的速率比在 Q 点的小,所以 AD 错误; 故选 B。  粒子动 7.A 【解析】 A.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故 A 正确; B.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最早用实验测得元电荷 e 的数值,故 B 错误; C.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G 的数值,故 C 错误; D.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故 D 错误。 故选 A。 8.A 【解析】 A.卢瑟福在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选项 A 正确; B.因大多数粒子不改变运动方向,则在图中的 A、B 两位置分别进行观察,相同时间内在 A 处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多,选项 B 错误; C.因只有少数的粒子产生大角反射,则在图中的 B 位置进行观察,屏上同样可观察到闪 光,选项 C 错误; D.α 粒子发生散射的主要原因是 α 粒子受到金原子核的斥力作用从而改变运动方向,选项 D 错误; 故选 A。 9.D 【解析】 A.卢瑟福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故 A 错误; BCD.α 粒子在接近金原子核的过程中,斥力越来越大,加

doc文档 4.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学科素养提升练-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物理 > 文档预览
12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凉云暮叶2022-08-1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