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实验 1.纸带类实验 (1)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逐差法求加速度   (3)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 如图所示,从 O 到 A、A 到 B、B 到 C……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x1、x2、x3……,打点计时器打点 的周期为 T,则 A、B、C、D……各点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A=、vB=、vC=、vD=…… (4)图像法求加速度 2.“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实验的操作关键 (1)实验中不能挂过多的钩码,防止弹簧超过弹性限度。 (2)画图像时,不要连成折线,而应尽量让数据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3)F-x 和 F-l 图线的特点 ①F-x 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而 F-l 图线为一条倾斜直线,但不过原点,在 l 轴上的截距 表示弹簧(或橡皮筋)的原长。 ②F-x 图线和 F-l 图线的斜率均表示弹簧(或橡皮筋)的劲度系数。 ③F-x 图线和 F-l 图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弹簧(或橡皮筋)超出了弹性限度。 3.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常见实验方案 将研究运动的物体转化为研究静止的物体,利用 F 弹=Ff= μFN 求 μ 让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当重物掉到地面上之后物块做匀减 速直线运动。减速运动中,利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利用 F =μmg=ma 进一步求 μ 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角度的测量。利用 a=gsin θ- μgcos θ 求 μ(a 通过逐差法求解) 将动摩擦因数的测量转化为加速度的测量。利用 v-v=2ax 和动力学知识得到 μ= 将动摩擦因数转化为速度测量,并营造多过程切入水平滑 动情境。A→B 过程中,机械能守恒;C→D 过程中,物块 Q 做平抛运动;B→C 过程中,只有摩擦力对物块 Q 做功, 利用 Wf=EkC-EkB,进一步求 μ 例 1.(2020 全国卷Ⅲ·22)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装置验证动能定理。调整木板的倾角平衡摩擦阻 力后,挂上钩码,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并打出纸带。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及相关数据如图 (b)所示。已知打出图(b)中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从图(b)给出的数据中可以得到,打出 B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 vB=________ m/s,打出 P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 vP=________ m/s。(结果 均保留 2 位小数) 若要验证动能定理,除了需测量钩码的质量和小车的质量外,还需要从图 (b)给出的数据中求得 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打下 B 点的时刻为打下与 B 点相邻左、右两点的中间时刻,则打下 B 点时小车的速度 应为这两点间小车的平均速度,即 vB=×10-2 m/s=0.36 m/s;同理打下 P 点时小车的速度 vP= ×10-2 m/s=1.80 m/s。在验证动能定理时,如果选取 B 到 P 的过程,则由 mgxBP=(M+m)v-(M +m)v 可知,要验证动能定理还需要求得 B、P 两点间的距离。 0.36 1.80 B、P 之间的距离 例 2. (2021 山东卷·13)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 ① 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 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 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像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下表所示。 碰撞次序 碰撞时刻 (s) 1 2 3 4 5 6 7 1.1 1.5 2.0 2.4 2.7 3.1 3.4 2 8 0 0 8 4 7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 3 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___________m(保留 2 位有效 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 g=9.80 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 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 动能的___________倍(用 k 表示),第 3 次碰撞过程中 k=___________(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解析】(1)第 3 次碰撞到第 4 次碰撞用时 t0=2.40 s-2.00 s=0.40 s,根据竖直上抛和自由落体 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第 3 次碰撞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 h0  1 t0 2 1 g ( )  �9.8 �0.2 2 m �0.20 m 。 2 2 2 v2 k (2)碰撞后弹起瞬间速度为 v2,碰撞前瞬间速度为 v1,根据题意可知 v1 mv12  mv22  1 k 2 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与碰撞前动能的比值为 mv 2 1 第 2 次碰后从最高点落地瞬间的速度 第 3 次碰撞后瞬间速度为 则第 3 次碰撞过程中 k v�  gt � ( v  gt  ( 2.00  1.58 ) g  0.21g 2 2.40  2.00 ) g  0.20 g 2 v� 0.20  �0.95 。 v 0.21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阻力和重力,加速度变大,上升的高度 变小,所以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高于实际弹起的高度。 (1)0.20 (2)1-k2 0.95 (3)高于 典型例题 1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用铁架台将两块固定有定 滑轮的木板架起,木板的右端固定了两个打点计时器,将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 A、B 放置在木 板右端,用细线绕过滑轮组后与两小车相连。两条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后分别与小车连接在一 起。将两个打点计时器接在同一个电源上,确保可将它们同时打开或关闭。实验时,甲同学将 两小车按住,乙同学先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再接通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开始工作,打点 稳定后,甲将两辆小车同时释放。在小车撞到定滑轮前,乙断开电源,两打点计时器同时停止 工作。取下两条纸带,通过分析处理纸带记录的信息,可以求出两小车的加速度,进而完成实 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示纸带为小车 A 后面的部分,纸带上的 0、1、2、3、4、5、6 为每隔 4 个打印点选取的计 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标注,单位为 cm。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50 Hz, 则小车 A 的加速度 a1=__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同样测出车 B 的加速度 a2,若 a1∶a2 近似等于________,就可说明质量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 (2)丙同学提出,不需测出两小车加速度的数值,只量出两条纸带上从第一个打印点到最后一个 打印点间的距离 x1、x2,也能完成实验探究。他的验证方法是________。 (3)下列操作中,对减少实验误差有益的是________。 A.换用质量大一些的钩码 B.换用质量大一些的小车 C.平衡小车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时,将细线与小车连接起来 (3)换用质量大一些的钩码,可以减小实验的相对阻力,对减少实验误差有益,故正确;换用质 量大一些的小车,增大阻力,加大误差,故 B 错误;平衡小车运动受到的摩擦力时,只让小车 拖着纸带走,不能将细线与小车连接起来,故 C 错误。 2.甲、乙两同学均设计了测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g。 (1)甲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长直木板 A 的质量为 M,质量为 m 的物块 B 放置 在木板 A 上,C 为物块 B 右端连接的一轻质弹簧测力计。实验时,用力将 A 从 B 的下方水平抽 出,通过 C 的示数 F1 即可算出动摩擦因数。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能测出___________(选填“A 与 B”或“A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其表达式为___________。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乙所示,水平长木板上固定有 A、B 两个光电门,与光电门相连的计 时器可以显示带有遮光片的物块通过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 的轻质测力计能显示挂钩处所受的拉力。实验时,多次改变砂桶中砂的质量,每次都让物块从 光电门 A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多组测力计的示数 F 及对应的物块在两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 间 t;在坐标系中作出 F 1 t 2 的图线如图丙所示,测得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c。岩本实验中 物块的质量不能测出。则该同学还应该测出的物理量为___________;根据该测量物理量及图线 信息,可知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 μ=___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 示)。 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 1 所示装置测定物块与木板 OP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1 以及物块与水 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2。木板 O 端与水平面光滑连接(物块在此处运动不损失机械能)且能绕 O 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实验过程如下: ① 用刻度尺量出木板 OP 的长度 L; ② 将木板倾斜固定,测得其与水平面的夹角 θ; ③ 将物块从 OP 板上 P 端由静止释放,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 Q 点,测得 O、Q 间距离; ④ 改变木板倾角,重复②③,测得多组 θ、x; x  tan  ⑤ 利用多次测量的数据绘出 cos  的图像,如图 2 所示。 x  tan  (1) cos  图像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用题目所给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若图像中横轴截距为 a,纵轴截距为-b,则 μ1=_____,μ2=_____。(用 L、a、b 表示) 4.(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图乙是其俯视图。两 个相间的小车放在平板上,车左端各系一条细绳,绳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相同的小盘。实验中 可以通过增减车中钩码改变小车质量,通过增减盘中砝码改变拉力。两个小车右端通过细线用 夹子固定,打开夹子,小车在小盘和砝码的牵引下运动,合上夹子,两小车同时停止。 ① 实验中,若两小车通过的位移比为 1∶2,则两车加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 ② 为使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应使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__________ (选填“远大于”或“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③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应在小盘中放质量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的砝码。 ④ 探究“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时,事实上小车和平板间存在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 _______。 A.若平板保持水平,选用

doc文档 2022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精练:力学实验

教育频道 > 高中 > 物理 > 文档预览
20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爱人已逝心已碎2023-01-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