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理解 ——赏析句子 【知识梳理】句子赏析题: 1.句子中有手法、句式、叠词、拟声词等 答题步骤: (1)手法; (2)表达效果; (3)写出了……的特点、内容; (4)表现了……的情感主题 2、句子中没有特殊的手法 答题步骤: (1)将句子翻译成“大白话”; (2)表现了……的情感主题。 母亲的宝物 ① 他准备把母亲送入养老院。因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经 常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像一个木头一样,一动不动。 有时,抱着个 铁盒喃喃自语。问她说什么,她摇摇头说:“什么也没说。”妻子说: “这太瘆人了。” ② 尤其有一夜,妻子去洗手间,跑出来看到客厅中坐着一个黑 影,吓得她一声尖叫。他也醒了,跑出来拉开灯,只见母亲正端坐 在客厅中一言不发。他问:“妈,你怎么坐在这儿啊?”母亲站起来, 摇摇头,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到客厅的。 ③ 两人回到房中,妻子生气地道:“这日子怎么过啊?”说完就劝 他:“还是把妈送养老院吧,那儿老人很多,还有个伴儿。我们呢, 一个星期去看一次,也不会冷落老人。”他摇着头,叹了口气,怎么 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④ 他很小就死了父亲,母亲守着他,单门独户。那时,有很多 人上门说亲。让母亲再嫁一个,也有个帮手,可都被母亲坚决地拒 绝了。她怕再嫁人后儿子受委屈。母亲一个人带他,靠卖菜为生, 一路含辛茹苦。艰难走来,送他上大学,教他做人成才。 ⑤ 现在,自己在小城中打拼出一番事业,母亲还没享几天福, 就送去养老院,那怎么行?妻子很生气,转过身睡了。第二天做饭 时,母亲又出错了。本来米饭已经做好,母亲又打着煤气灶,结果 , 一锅饭全糊了。妻子看着满锅的饭,埋怨说:“妈,你怎么又开了煤 气啊?”憋了半天,母亲回答:“我忘了。” ⑥ 另一次,母亲出去了。回来时竟然进错了家,去了另一层楼 , 幸亏人家送了过来。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后,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 便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住下看看吧,兴许对她有好处,那儿老人 多,避免孤单嘛。那天,趁母亲精神好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 老人,并说:“如果你老人家不想去,就不去。” ⑦ 母亲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妻子在旁边,忙说:“妈,你去了 如果住不惯,我们再接你回来好吗?”母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想 收拾一点东西。她收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她常摸索的那个小铁盒。 铁盒上上着锁,母亲紧紧地抱着铁盒。妻子说:“妈,这个盒子就放 在家里吧。”母亲很坚决地摇摇头:“不。”他说:“就让妈带走吧。” ⑧ 得病之后,母亲什么都忘记了,可就是没忘记这个铁盒,一 直带着它,从未忘记。妻子拉过他,点着他的额头骂道:“你傻啊? 你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他摇摇头。一直以来,母亲把那盒子看得像 宝物一样,他怎么知道? ⑨ 妻子说:“上一辈人总有一些宝物或银货放在手边,妈的盒子 里很有可能是这种东西。”他一听,也心动了。他知道,母亲的娘家 过去是大地主,如果盒子里有什么宝物,拿去养老院丢了,或着遭 了小偷,就太不值了。所以,他伸出手道:“妈,把盒子给我看看好 吗?”母亲摇摇头,抱得紧紧的,不给他。  ⑩ 妻子见了,忙在耳边叽咕了几句。那天他们没送母亲去养老 院。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 泪如泉涌。第二天,两人没送母亲去养老院,以后也没送母亲去养 老院。铁盒中藏着不是金,也不是银,是一缕胎发和几颗乳牙。里 面有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字,记着他换牙的时间,还有第一 次剃发的时间。他们那儿有个风俗,孩子的乳牙和胎发要保存好, 不能丢失。不然,孩子会夭折的。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凸显了母亲“老年痴呆”的病态? 2.自选角度赏析第 1 段加横线的句子。 3.体会下面句子加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1)“铁盒上着锁,母亲紧紧地抱着铁盒。”(第⑦段) (2)当晚母亲睡熟时,他们悄悄拿出那盒子轻轻打开,一时,他泪 如泉涌。(第⑩段) 4.“母亲的宝物”究竟代表了什么?文章以“母亲的宝物”为标题的作用 是什么? 答案:1.① 半夜坐在客厅里一言不发;②把本来已做好的饭又烧 了一遍;③出门回来进错了家门。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喻为木头,表现了母亲呆 滞的病态。 3.(1)“紧紧”是动作描写,准确地刻画出母亲抱着铁盒的情态, 突出母亲对铁盒的珍视之情,体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泪如泉涌”将眼泪比喻为泉水,生 动形象夸张地表现了“他”得知真相后悔恨、愧疚、感动等复杂的 心情。 4.代表了母亲的爱;①“母亲的宝物”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始终;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能突出母亲的爱子 情深。 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 ① 洨河,是我故乡一条小河的名字。 ② 她清清浅浅,潺潺涓涓,似一条飘带,缓缓地从我住的小镇 旁流过。平时,我少走进她,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姥姥带我回娘家, 洨河水一路相伴,我才能完整地欣赏她的美丽。 ③ 跟姥姥回娘家,是童年最高兴的事情。那时我大约五六岁, 天刚亮就起床梳洗,吃完饭,换上妈妈新缝的花布衫,蓝裤子,粉 嘟嘟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两只羊角辫颤颤悠悠;小脚的姥姥发 髻梳得乌黑发亮,穿上干净的斜襟蓝布衫,白袜子,新做的黑面鞋 裹着“三寸金莲”。姥姥一手提着盛满干粮的篮子,一手拉着我的手, 高高兴兴出了家门,碰见熟人就说:“回娘家呵!” ④ 春天的田野是一幅画,太阳慷慨地将阳光与温暖洒向大地, 细致耐心地绘上金色,麦田绿绿的,油油的,一望无际。我们沿着 河边的小路走,姥姥说,沿着河走,就能到她的家,她的家就在河 边上。清澈的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欢快地奔向远方。我们先经过 一个叫牛庄的地方,河水从村中间穿过,走上一座小石桥,桥下有 女人在河里洗衣服,垂柳长长的发辫探到水面上,石板上女人捶打 衣服的声音和女人的说笑声传得很远。 ⑤ 走上一个高高的堤坝,河水在这里又深又急,河面也变得宽 阔起来。堤坝旁种着很多树木,我和姥姥在树荫下休息。河岸边是 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微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还有河水扑面而来 的清凉,我兴奋地跑过去采来一大把黄花,放在嘴边嗅啊嗅,也不 说赶路了,姥姥急了:不走,就赶不上吃晌午饭了。 ⑥ 走了十多里路,河边是一个村庄,姥姥兴奋地说到家了。河 水到这里变窄了,一群孩子在河边嬉笑着捕鱼。刚进家门,姥姥的 嫂子就迎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面带慈祥笑容的老奶奶。她的 儿子在铁路上班,孙女在大队工作,孙儿在生产队里当机手,儿媳 在家,很和美幸福的一家人。屋子里收拾的很整洁,儿媳到厨房做 饭去了,两个老人在一起亲热唠家常。我趴在桌子上盯着那个鸡吃 米的钟表看,米怎么也吃不完,鸡也吃不饱,我在心里犯着嘀咕。 ⑦ 吃完中午饭,我就躺在床上睡。姥姥他们在包饺子,下午吃 完饺子,一老一少往回赶。傍晚的洨河,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上煞 是好看!村庄里升起袅袅炊烟,小路上,走着扛着工具收工的农人, 赶牛车的老伯扬着鞭子悠闲地从我们身旁经过,天黑的时候到家了。 ⑧ 在童年的记忆里,洨河是美丽的。后来,我长大求学、工作, 远离家乡,远离洨河。多年后,我又乘车经过那条小河,河水已经 变得混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到她当年的模样;去看年 迈的姥姥,她已看不到我,也听不到我说话,只能靠触摸来感觉我, 我说不出的神伤。 ⑨ 那清清的洨河水, 只能在我的梦里流淌,流淌。 1.请从写作手法与表达效果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 2.作者详写陪姥姥回娘家途中的见闻,而略写在姥姥娘家的情况。 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3.“河水已经变得浑浊,没有了当年的清澈,我已寻不着她当年的模 样”这句话在文章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你感觉在“我”梦中流淌的,除了记忆中的洨河水, 是否还有别的东西,请你给第⑨段再添上一句话,使本文的意蕴更 为明晰。那清清的洨河水, 只能在我的梦里流淌,流淌。 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田野的 温暖、美丽、生意盎然的情境,表现了“我”随姥姥回娘家的喜悦 心情。 2.合理,因为文题是“流淌在记忆里的小河”,文章的重点应为“洨 河”,洨河流经村庄,陪姥姥回娘家的一路就引出了对洨河的描写, 所以写的详细。 3.结构上呼应前文,内容上写出了洨河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内心 的惆怅,以及对童年时期清澈美丽的洨河的留恋。 4.如“自在的童年”“慈爱是姥姥”“悠闲平和的心情”等都可以。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跟随姥姥回娘家的一段经历,描写了记忆里美 丽的洨河,慈爱的姥姥,悠闲平和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童 年时期清澈美丽的洨河的留恋。 又是荠菜花开时 ①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广阔的田野里度过的,那里是我的活动室。 这个活动室是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所无法想象的。那可真是个激 动人心的世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 那里都有许多东西令我兴奋激动,其中就有荠菜。 ② 兴奋激动的理由,主要不在她的美味,而在于寻找她的过程。 荠菜善变,不仅颜色变,形状也会变。长在没有太多杂草的地方, 她是匍匐在地上的,叶子呈锯齿状,有时候那锯齿还很大,整片叶 子看上去像从叶子中间的茎上又生出许多瘦长的叶子来,而且颜色 很深,灰紫色,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 ③ 如果长在菠菜地里,她就往上长,叶子几乎没有齿,而且颜 色碧绿,和菠菜的模样十分相似。如果周围有些浅浅的、灰绿色的 草,她既不匍匐着,也不高高站着,颜色也就变成灰绿,叶子有浅 齿,和周围的草一样,叶表一层细细的茸毛,这就又和采杂草打成 一片了。所以,每找到一棵,都是一次胜利。 ④ 有时候,第一遍没有发现,但有些疑惑,一回头,突然发现 一个肥大的家伙正趴在那里呢。这时候,会感觉胸腔里那颗心正激 动得怦怦直跳。这不像是在干活,而像捉迷藏,甚至比捉迷藏还好 玩,谁不愿意呢?五六岁的时候,如果让我看守晒在场上的稻谷, 驱赶麻雀和鸡,我是不愿意的,太 乏味 了。如果母亲说:“海度啊, 去挑点荠菜来,晚上包团子吃”,我就兴高采烈,拿了篮子雀跃而去。 ⑤ 又是烟花三月、荠菜开花的时候了,不知道江南的孩子还能 否认识荠菜,也不知道被春雨浇醒的田野里是否还有挑荠菜的妇女、 孩子。 1.文章第 2-4 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文章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文章的结尾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我寻找荠菜的过程与乐趣。 2.拟人句,用“趴”荠菜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荠菜长得饱满的 特点,写出了“我”发现荠菜时的高兴,为下文高兴地采荠菜做出 铺垫。 3.“乏味”意思是缺乏兴趣,写出了晒稻谷不感兴趣,突出了对挖 荠菜的兴趣。 4.照应标题,呼应主题,突出主旨。

doc文档 【经典阅读】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之赏析句子(知识梳理+技法点拨+例文分析)(含答案)

教育频道 > 小学 > 语文 > 文档预览
1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无忧的天空2022-03-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