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必修第一册 知识总结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一)分类方法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物理)性质不同的单质。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注: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 物) 注: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如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不成盐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注: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3.分散系的分类:(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为 1-100nm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 4.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5.胶体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步骤:在沸水中滴入 5-6 滴 FeCl3 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 Fe(OH)3 胶体。 反应原理: 6.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用于区分胶体和溶液 (2)电泳: (3)聚沉:加电解质溶液或者加热都会使胶体聚沉 7.常见的胶体: 8.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种类 分子、离子 大量分子聚集体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 1nm 1-100nm 大于 100nm 外部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较均一、较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二、物质的转化 1.酸的通性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 H+。 酸 2.碱的通性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碱 3.盐的通性 同一类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组成上含有相同阴离子或阳离子。 盐复分解反应 注:盐与盐、盐与碱能反应的条件一般要求二者都可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的电离 1.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非金属氢化物 3. 导电的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4. 电解质导电时离子移动的方向:阴离子向阳极(正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负 极) 移动。 5.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融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过程叫电离 6. (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酸: 碱: 盐: 二、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BaCl2+Na2SO4===BaSO4↓+2NaCl。 (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 2Na++SO+Ba2++2Cl-===BaSO4↓+2Na++2Cl-。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SO+Ba2+===BaSO4↓。 (4)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以及反应条件、沉淀符 号、气体符号等。 3.离子方程式中的“拆”与“不拆”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等可拆。 (2)不拆:弱酸、弱碱、氧化物、单质、水、气体、沉淀等不拆。 (3)在溶液中的 NaHSO4 应拆写成 Na+H+和 SO42-,NaHCO3 应拆写成 Na+和 HCO3-。 (4)对微溶物,如 Ca(OH)2,如果是反应物且为澄清石灰水,应拆成 Ca2+和 OH-的形 式,如果是生成物或是石灰乳等,则保留化学式 Ca(OH)2。 4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三、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不能 写成 2Fe+6H+===2Fe3++3H2↑,应写成 Fe+2H+===Fe2++H2↑。 (2)看各物质的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如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CO+2H +===H2O+CO2↑,应写成 CaCO3 +2H +===Ca2++H2O+CO2↑。注意:微溶物 在生成物中当成沉淀,不拆写,若为反应物且为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如 Ca(OH)2。 (3)看是否漏写参加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不能 写成 SO+Ba2+===BaSO4↓,应写成 Cu2++SO+Ba2++2OH-===Cu(OH)2↓+BaSO4↓。 (4)看原子和电荷是否守恒。如 Cu 与 AgNO3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Cu+Ag+===Cu2++Ag,而应写成 Cu+2Ag+===Cu2++2Ag。 (5)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与 Ba(OH)2 溶液的反应不能写成 H++OH-+SO+Ba2+===BaSO4↓+H2O,应写成 2H++2OH-+SO+Ba2+===BaSO4↓+ 2H2O。 四、离子共存 “三看”突破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 (1)看要求 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 (2)看条件 题干是否有隐含条件:①“无色透明”溶液不存在有色离子,例如:Cu2+(蓝色)、Fe3+(棕 黄色)、Fe2+(浅绿色)、MnO(紫红色);②酸性溶液不能大量存在与 H+反应的离子;③碱 性溶液不能大量存在与 OH-反应的离子。 (3)看反应(能反应的不能共存) 能否生成难溶物或络合物。如 Mg2+与 OH-,Ca2+与 CO、SO 都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生成水。如在酸性溶液中 OH-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溶液中 H+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如 H+与 CO、HCO、S2-等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 概念: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反应 2. 主要特征: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 本质:反应过程中一定存在电子的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 (1)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2)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巧记:“升失氧,降得还,剂相反”。 4. 双线桥法 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① 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 ② 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 ③ 电子转移数用 a×be-形式表示,a 表示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 表示 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当 a=1 或 b=1 时,要省略; ④ 被还原的物质和被氧化的物质得失电子数守恒。 5. 单线桥法 表示反应过程中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2)注意事项 ① 不需要标明“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② 要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 ③ 箭头由反应物中失电子元素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原子。 6.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7.常见氧化剂: 8.常见还原剂: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一、活泼金属单质——钠 1.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密度大 2.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白色 加热时:2Na+O2=====Na2O2,淡黄色 氯气反应:2Na+Cl2=====2NaCl。 (2)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反应的实质:钠置换水电离出的 H+生成 H2。 记:钠与水溶液反应的规律:遇水记四点,浮熔游响全,遇酸酸优先,遇盐水在前。 3.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二、钠的几种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注意 Na2O2 中阴、阳离子数之比是 1∶2 而不是 1∶1。 2.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氧化钠与盐酸反应:Na2O+2HCl===2NaCl+H2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3.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Na2O2 与水反应放热,化学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O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二)钠盐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及酸碱性的实验探究 Na2CO3:白色粉末(固体 ) NaHCO3 白色细小晶体 水溶液碱性:Na2CO3>NaHCO3 溶解度: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3.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碱的反应 (1)与盐酸的反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 碳酸钠:CO+2H+===CO2↑+H2O; ② 碳酸氢钠:HCO+H+===CO2↑+H2O。 (2)与 NaOH 溶液的反应: ① 碳酸钠:不反应; ② 碳酸氢钠:NaHCO3+NaOH===Na2CO3+H2O。 4.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苏打或纯碱 小苏打 颜色状态 白色粉末 细小的白色晶体 溶解性 易溶于水 易溶于水 水溶液酸碱 都呈碱性(Na2CO3 溶液碱性更强) 性 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剧 与盐酸 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与烧碱溶液 不反应 生成碳酸钠和水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不反应 与澄清石灰 水 与氯化钙溶 液 热稳定性 三、焰色试验 1. 步骤 稳定、受热不易分 解 烈) 受热易分解 2. 几种金属的颜色 金属元素 锂 钠 焰色 紫红色 黄色 钾 紫色(透过 蓝色钴玻璃) 铷 钙 锶 钡 铜 紫色 砖红色 洋红色 黄绿色 绿色 3. 应用 (1)检验金属元素的存在,如鉴别 N

docx文档 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知识点 总结——教学必备复习

教育频道 > 高中 > 化学 > 文档预览
2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北妓i2022-11-2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