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及“胸有成竹”主题 “中国精神”主题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 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 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 说》 (“少年强则国强” )、孙中山的《国事遗嘱》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 )、毛泽东的《为人民 服务》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 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 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 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 +要求三部分构成。这个材料部 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其中有林则徐“苟 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 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 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 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任务部分是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 同学的质疑。要求部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是告诉考生,要肯定“中国精神”,即使在当代, 中国精神也不过时。考生要论述“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不能笼统地说;要阐明为何、如何继承和发扬中 国精神,中国精神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立意参考 1.中国精神永不过时; 2.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 3.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 4.弘扬中国精神,在困境中崛起; 5.弘扬中国精神,托起复兴之梦; 6.弘扬中国精神,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素材积累 1.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 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 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强大的 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 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 显示。 3.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 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14 年修订 )》把中国精神教育纳入其中,要求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精神不是静止固化的,而是动态常新,与时俱进的,我们要能继承过去,又能超越传统。近一百 多年来,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 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 ",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五四运动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 湾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 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4.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人终久要死,但是死的价值不 一样,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则比大雁的羽毛还轻。司马迁不愿死得“轻于鸿毛”,才忍受“腐刑”的 奇耻大辱,只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司马迁的 这句话流露出不屈的精神意志,影响了历史上很多人的价值观与现实选择,文天祥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王阳明以“此心光明,夫复何言”的遗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林觉民以 “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舍身成仁…… 5.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大儒张载的话。张载被后人尊 称为“横渠先生”,所以这“四为句”也被称为“横渠四句教”。“四句教”最能体现儒家积极用世的仁者情怀和有 所担当的大无畏气概,所以广为传颂,用现代话语大致可以这样来表达:“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 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 ·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 梁启超。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 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结构:文章开头从文以载道引入,指出从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去建设美好国家是时代赋予青年人 的责任,然后引用帕斯卡尔的话和林则徐的事例分析人无精神不立,精神之于人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对 比批评现实生活中那些无精神支撑的“无为”青年无责任无担当的错误做法;然后运用 2020 年的疫情的事 例以及孙中山和毛主席的话进一步论证国无精神难存的道理;最后指出正是有了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 个人价值、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优秀范文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文以载道,一本好书是思想与精神的载体。通过读书来理解、继承这些思想和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 人的责任。不要总是质疑时代的变革是否会影响精神的价值——经济越繁荣,科技越进步,我们越要从那 些经典篇章中找寻精神之骨,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建设国家强盛、民族强大的雄峻楼宇。天地一股浩然气, 不随江海作泥沉。 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 思想的苇草。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没 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 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 胸 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 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 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 虚无。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 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 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 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 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20 年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 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 战斗力。看到在抗疫中牺牲的广大公职人员、基层干部,再对比他国疫情肆意蔓延的形势,使我们更加深 刻的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牺牲奉献精神,在突发灾难时,更是稳住 国家根基的“定海神针”。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正是 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 “胸有成竹”主题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庄周在《庖丁解牛》中写道:“……臣之解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结合上面的表述,你觉得“胸有成竹”与“目无全牛”矛盾吗?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请结合你的生活、学 习实际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 这仍然算是一则情景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不难看出,题目虽然有着较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有着 明显的限制性。 先看材料。 苏轼所谓的“胸有成竹”,是讲画竹前首先讲究对竹子的整体把握,强调事前强调通盘考虑,强调把握 事物本质规律,属于宏观认知。庖丁所讲的“目无全牛”,是说解牛时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 构,强调事中强调技术熟练,强调实践行为,属于微观操作。由此可见,这两个说法(成语)是各有侧重 的。但是,“胸有成竹”还是为了“目无全竹”,“目无全牛”的前提也是“目有全牛”,可见其而这本又是相辅相 成的。 次看任务。 首先,二者矛不矛盾呢?显然不矛盾。“胸有成竹”是“目无全牛”的前置条件,是基础,“目无全牛”是“胸 有成竹”的实践延伸,是表现,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要做出具体选择,即到底更赞同哪种看 法,并由此联系实际谈思考和感悟。这里的限制性是非常明显的。再次,应该说,这个任务只强调重点 (所选择的那种看法)并不排斥另一种看法,这里,题目其实暗含着实际写作中要注重辩证思维的要求。 至于其他要求大体是常规要求,不再赘述。 再看意图。 苏轼画竹与庖丁解牛虽然来源于教材,但其实也是生活中的日常所见。一个人的地位、职责、追求等 直接或间接决定了自己的定位

doc文档 专题05 “中国精神”及“胸有成竹”-2021年高考语文最新作文模拟题解析范文馆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浪迹消磨2022-10-2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