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汇总 【学习目标】 1. 阅读教材并背诵注释、文言文原文、翻译。 2. 理解归纳部分知识。 3. 找寻薄弱环节,归纳学习方法。 4. 获得翻译语感,能够将课内的运用到课外的文言文学习中去。 劝学 《荀子》 【文学常识】 选自《荀子集解》。《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 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主张“性恶论”、“人定胜天”的朴素唯 物论。 【文言翻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兰草的颜色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取直的墨线, (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是用火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 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 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的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马车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 (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获得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骏马跨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刻一下就停止, 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螃蟹 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除了蛇和鳝的洞穴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文章主旨】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 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荀子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 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我们借鉴。 1.本文设喻有何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如“青”“蓝”“冰”“水”“骐骥”“驽马”“蚓”“蟹”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事物。借助这些事物设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使道理通俗易懂。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车柔以为轮”“金就砺 则利”等,从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蚓”和“蟹”, 通过正反对比,将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晰。③运用博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从 不同方面连续设喻,加深读者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等。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中,作者先连用数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中,作者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设喻, 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写作特色:(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分段论证。每一段阐 明一个问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例如,第二段连用比喻说理,结尾收束上文。第三段承接上文,先提出“吾尝终 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肯定了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于物”的重要性,最后以“君 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结,条理十分清晰。第四段论述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首先讲积累,然后讲坚持, 最后讲专一,层次分明。 (2)比喻说理,深入浅出:本文运用了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透彻,使读者容易理 解、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从正面设喻,连用比喻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正反对比 设喻,通过对比将道理阐述得更加清晰。 (3)对比鲜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时,作者先后将“骐 骥”和“驽马”、“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进行对比,突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 舍”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将“蚓”和“蟹”进行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原因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 而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师说 韩愈 【文学常识】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章应当言之有物“文以载道”“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 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体文,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是韩愈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 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大力 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到柳宗元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古文运动”。他们主 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 柳古文运动开拓了古代散文的新天地 【文言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 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 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最终不能解决。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 (就)比我早,我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 跟随他学习,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龄)大 还是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 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师学习为耻了,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知不之”)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不向老师学习,小的 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聚 集着讥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 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看不起,现在他们的 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 有我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 贤能/才德优秀 比不上 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后,学术技艺有专门学习研究,像这样罢 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 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 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文章主旨】 《师说》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 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 勇气。

doc文档 文言文知识汇总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20 页 0 下载 3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皮里阳秋2022-12-1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