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走近作者 【李可染】( 1907—1989 ),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 、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 染自幼喜绘画, 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49 岁 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 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长画山水 、人物。 欣赏 李可染《万山红遍》 重点词语 整体感知 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 情。 2 、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五段) 要深刻认识对象 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6 段 第7段 第8段 认识深度: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高于现实 注重长期观察的结果,意境的独创性 3 、 什么是“意匠”?(第 9 段) 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 手段。 4 、“ 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第 10 段) 没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可使;没意匠,意 境也就落了空,二者不可偏废。 5 、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 文章开门见山,在第 1 自然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接下来,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 第 2 自然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即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 合;写景就是写情。紧接着对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进行理论阐释。 第 3 、 4 自然段借助两个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为什么) 从第 5 自然段开始,作者集中探讨“怎么样”的问题。先用设问 引出话题,然后自问自答。 第 6 、 7 、 8 自然段,结合事例谈具体做法。 最后两个自然段强调山水画还需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将意境传 达出来,打动人心。 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1 ):点明论点:意境 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 2—4 ):具体论述什么 是意境,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第三部分( 5—8 ):如何获得意 境。 第四部分( 9—10 ):意境和意匠 的关系。 2-4 段: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第二段先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 作者用下定义的方式作出界定: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 合;写景就是写情。 接着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正面: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 与情要结合。 反面: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 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 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阐释山水画为什么要讲究意境(意境在山水画中的作用) 三四段借助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第三段中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举例论证。此诗寓情于景,有力地证明了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增强了论述的 说服力。 第四段中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 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 重申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诗画有意境,就有 了灵魂” 拓展:《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 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 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 间。 这三首小令都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气势博 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 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 。 5-8 段:怎样获得意境。 首先要深刻认识对象。( 6-7 段)可从两点入手。 1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举例论证:齐白石画 虾 正面:正面阐释,层层递进,揭示“观察”与“认识”的 辩证关系。 反面论证,指出看一眼、画一笔,却想画出好画是难 以想象的。 2 、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 其次, 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8 段) 才可能全面深入。 笔墨开始聚拢,集中在中国画上,借助自己的创作体会来 谈。 第 8 段论证方法和作用(考点:论证方法及作 用) ①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五代画家荆浩画松 树的正面事例和一位作者出外写生的反面事例进行对比 ,论证了“中国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事物精神品 质”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 举例论证,列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 论证画家观察它的精神实质,再加以夸张渲染,意境会 更鲜明的观点,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③ 对比论证,以两类不同的画家作对比,论证画家如 果没有深刻感受,就不可能有意境的独创性。 写作特色 1 、层层阐释,思路清 晰。 2 、大量引用古诗词。 3 、举例典型,恰当有 力。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 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 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 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 摄影作品所取代。 探究: 2.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 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 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 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 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 3.“ 意境的产生, 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 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 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 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 简要说明。 作者以齐白石老人画虾为 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 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 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 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 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 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 样真实。

ppt文档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29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29 页 0 下载 1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邮风少女2022-11-0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