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高一历史单元练习卷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 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 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1842 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 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 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B.对外政策灵活变通 C.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D.受西学东渐影响大 3.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 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4.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 (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 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5.1863 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 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 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6.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7.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 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 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 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8.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 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 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9.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 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 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0.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 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 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11.1876 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 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表 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12.1903 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 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 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 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 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14.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 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 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15.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 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6.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 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 年通过化验 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 象。据此可以得出( ) 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17.1899 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 主张,1900 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898 年 6 月 11 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 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19.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八国联军入侵等民族创痛成为中华 民族走出被动状态、实现初步群体觉醒的重要导火线。而中华民族具有群体觉醒意义 的标志性事件是两大群体,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并相 继创立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标志性概念。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各阶层都认识到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B.新社会力量的崛起是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原因 C.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D.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最终趋向政体统一性 20.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 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 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二、材料分析题 (共 40 分) 21(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 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 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 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 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 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 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 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 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4 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6+4 分) 22.中华文化从传统步人现代,兼收并蓄。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 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 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塑统治者“为政以 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 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 的礼乐政治。 ——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 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 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 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 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 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 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 世纪 6090 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 军 戊戌维新

doc文档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练习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刺激2022-11-0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