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补: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则 是儒家思想。 一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意义 补:百家争鸣 1.“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儒、道、法、墨、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等。 “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2.“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各阶级、阶层知识分子(士)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 治主张,批驳其他学说,形成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崩溃(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 ,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 环境)。 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1.儒家: ① 孔子: A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核心是“仁”。 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调整仁礼的方法——中庸。 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伦理观:性相近。 文化贡献:编纂六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② 孟子: A 地位: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B 思想主张: 主张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 宽刑减税。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C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 荀子: A 地位: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B 思想主张: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民本:提出“君舟民水” 礼法并用 朴素唯物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C 评价:丰富完善孔子学说,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补: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3.属于民间学派 补: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春秋 主 张 战国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地位 至圣 亚圣 先秦儒学集大成者 阶级属性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新兴的地主阶级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人性论 2.道家: ① 老 A 地位: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之父”。 B 思想主张: C 评价: 子 核心“道”是万物的本原(宇宙观唯心) 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 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无为而治” 。 “小国寡民”。 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索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其辩证法忽略事物转化的条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 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② 庄子: A 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B 思想主张: “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论” 逍遥”的人生哲学 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3.法家:——韩非子: ① 地位: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② 思想主张: A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 B 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主张)。 C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D 法、术、势相结合。 ③ 评价: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激化矛盾。 4.墨家:——墨子: ① 地位:墨家创始人。 ② 思想主张: A 核心思想:兼爱(爱人若爱其身) B 非攻: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 C 尚贤 D 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E 非命、非乐、尚同。 F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G 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逻辑学术语 ③ 评价:其主张体现小生产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显学,汉以后逐渐失传。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 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3.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 汉代儒学 课程标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一)汉代儒学兴起背景——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 ① 秦专制政体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工具) ② 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2.导火线: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目的:巩固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泛滥 4.概况: ①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② 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5.评价: ①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②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 ③ 消极: A 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B 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C 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二)汉代儒学兴起的表现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①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A 现实需要:汉武帝时,国力日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B 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 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 ② 主张: A“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 B“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神化君权,有利于加强君权。 C“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D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③ 实质:以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④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 ⑤ 作用: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 大一统) 2.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① 教育体制: A 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B 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② 影响: A 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 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D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详见必修一知识结构) 补: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1.继承: ① 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 ② 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 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 2.发展: ① 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 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 ③ 无为而治:天为百神之大君、覆育万物、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黄老道家) 补: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异同点 不 同 点 相 同 点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 秦朝刚统一,秦统治受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统治者需 要 儒学态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结果 儒学发展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但钳制人们思想 三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宋明理学创立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① 表现: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地位不断遭到冲击和削弱。 ② 原因: A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B 儒学思辨性和理论性存在不足。 2.儒学复兴运动: ① 先声<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A.韩愈:提出道统思想。 B.李翱“性命之源”高度理解孔孟之道。 ② 兴起<北宋> A 原因:宽松的文化政策。 B 基本主张:推崇《春秋》尊王攘夷;批评唐代政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强调“华夷之辨”,视佛教 道教为夷狄之教。 (二)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 1.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① 思想来源:儒学+佛教+道教 ② 基本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理学 (新儒学) ③ 北宋五子及其思想: A 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本原合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B 邵雍:重新 64 卦,试图解释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C 张载:开创气学一派;理论上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的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 精神。 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天理”是万物 本原。 认识论:格物致知 D 二程: 伦理观:人伦即天理 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理学的成熟:朱熹 ① 理论来源:张载+二程 ② 主张和成就: A 理气关系论(宇宙观):A.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一气二”(理直气壮)B.理气相依 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理学修养论(人): 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C 社会政治理论(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D 理学经典: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oc文档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素材--2022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43 页 0 下载 3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无心小姐i2022-06-0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