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卷 02 宋史研究专题(答案解析附后)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以下为某宋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 材料一 图 4 是宋朝“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这件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 图4 材料二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又有外来托卖灸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 时果、旋切莴苣生莱、西京笋。……唯焦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 , 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理由。(6 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回眸个宋代,内瓷外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形成了一种强的爱国情怀。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 想的重要举措,这些士阶层在乡村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 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救化,美风”历来被乡村士大夫阶层 所看重。乡约总体上属于道德规范,对个人而言,主要还是依靠其自身修养、公德等因素来决定他遵守“乡 约”条款的意识和程度。 ——摘编自吕建康《宋代乡约组织社会职能研究》 材料二 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防盗”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 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 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制定者 蓝田四吕以及后世朱熹及朱门践行乡约的弟子都属于地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士大夫。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乡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制度形成的原因。(8 分) 3.(8 分)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王嗣宗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年)的状元。当时的殿试有以才思敏捷、先交卷者为状元的做法。有 学者依据文献记载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的史事。 材料一 司马光所著的笔记《涑水记闻》载,王嗣宗和赵昌言在殿试中同时交卷,于是“太祖乃命两人手搏,约 胜者与之。昌言发秃,嗣宗殴其幞头坠地,趋前谢曰:臣胜之。上大笑,即以嗣宗为状元,昌言次之”。 《宋史·王嗣宗传》载:“开宝八年,中进士甲科……嗣宗就试讲武殿,搏昌言帽,擢首科。” 材料二 《宋史·赵昌言传》载:“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 年),举进士。”依据档案编辑的《宋会要》记载:“太平兴国三年十一月,以新及弟(第)进士胡旦、田 锡、赵昌言、李并为将作监丞。” 材料三 宋朝王明清所著笔记《玉照新志》载:“开宝八年廷考,王嗣宗与陈识齐纳赋卷(同时交卷),艺祖 (宋太祖)命二人角力以争之,而嗣宗胜焉。” (1)结合材料,举例说明学者在考证“王嗣宗手搏得状元”时使用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4 分) (2)该学者对“王嗣宗手搏得状元”稍作推敲,认为疑窦颇多。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王嗣宗手搏得状元” 的疑点。(4 分) 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司马光修史 材料 因反对变法,司马光被贬出中央,正是在退居洛阳的 15 年内,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大部分内容编 撰。编纂《资治通鉴》时,他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还参读了野史、文集、谱牒、家传、小说 等各种史料 320 余种。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斟酌取舍的理由。元丰七年(1084 年)书成,宋 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序以奖之。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其开篇: 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 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社稷 无不泯绝。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是故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资治通鉴》为何以“三家分晋”为开篇。(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资治通鉴》对研究“三家分晋”的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司马光修 史”这一行为的认识。(8 分) 5.(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流动”的宋朝 材料一 ① 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 南海。 ——《宋史》 ②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 ——《宋会要辑稿》 ③ 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 ——(宋)朱彧:《萍洲可谈》 ④ 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表 5 为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 表5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据(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四 材料三 太宗时,置榷署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私茶法规定,“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 七十。” ——以上两段材料均出自《宋史》 (1)“流动”是宋朝社会变化的典型特征,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4 分) (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特征的认识。(10 分) 6.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西方汉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 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某历史小组为探讨“宋代商业革命”这一主题,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又有外来托卖灸鸡、燠鸭、羊脚子、点羊头、脆筋巴子、姜虾、酒蟹、獐巴、鹿脯、从食蒸作、海鲜 时果、旋切莴苣生菜、西京笋。……唯焦竹架子出青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 , 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 材料二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 20 多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 和地区至少在 60 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 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 50 种,至南宋增至 300 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 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 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 年)为二百万缗。开创出一个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 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与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对探讨这一主题有何价值?(5 分) (2)材料二又从哪些方面深化了对该主题的认识?(8 分) (3)对这一主题研究还需要从哪些角度补充材料?(4 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宰相官名前后五变;同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左、右仆射, 左、右丞。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最为复杂的一朝, 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宋代地方各級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級组织事权分散、区 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同时,宋代 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 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因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文官制度。(6 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东晋是士族政治发展的顶峰。自南朝开始,统治者不断进行“土断”(即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 所在郡县),检括士族控制的人口。隋代设立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原为士家大族掌握的选官权被 收归中央。唐代为了打击士族威望,由政府出面编修《士族志》,将皇族和外戚分列第一、二等,传统士 族高门仅被列为第三等。到了北宋时期,士族阶层完全消失,平民社会完全形成,“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 问阀阅”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和平民矛盾尖锐。因此,平民联合起来,多次进行“撤离”运动。在平民的压力 下,贵族不得不同意设立保民官来保护平民,并制订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此后,又废除了禁止贵族 和平民通婚的法律,包括执政官在内的所有官职均对平民开放。在经济方面,贵族开始减免平民债务,并 最终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的斗争取得了相当大的胜利。恩格斯对此指出:“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 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入国家中了。” ——摘编自昊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平民社会”形成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与中国南朝至隋唐时期打击土族的异 同,并分析“平民胜利”对罗马的历史意义。(17 分)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十七记载:976 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 , 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 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

doc文档 专题卷02 宋史研究专题(含答案解析)- 【大题小卷】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大题限时集训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24 页 0 下载 3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势均力敌2022-03-1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