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教育高级完全中学 备课本 学部:高中部 年级:高一年级 科目:语文 备课人: 王悦 日期:2021.4.23 课题:《说木叶》 一、教学目标 1. 梳理文章结构 理解文章涉及的诗句 2.理解“木叶”与“树叶”的区别;了解诗歌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3.体味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难点:“木叶”与“树叶”的区别 三、教材逻辑结构: 通过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作品 研读课文,具体分析 问题引导 巩固练习 四、学习指导与检测: 学习指导 学习任务及检测 导入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 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PPT)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发学生的思考。本文诗句较多,由诗句导入可以启发学生较 快地抓住本文谈论的中心。) 作者简介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 背景、作者 介绍 华大学中文系 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 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 X 中国文学史》等。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 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一袁行霈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 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 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一葛晓音 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一、读准字音 袅袅 (niǎo) 照 浦 (pǔ) 涔 阳(cén) 万应 锭 (dìng) 言 筌 (quán) 褒 扬(bāo) 灼灼 (zhuó) 亭 皋 (gāo) 窸窣 (xī sū) 迢 远(tiáo)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 段):论述“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6 段):论述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第三部分(7 段):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研读课文 三、古诗文积累 (一)一、二段涉及了哪些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1)有关“树”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2)有关“叶”的: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3)有关“木叶”的: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寒 砧 (zhēn)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成忆辽阳。 (4)有关“落木”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设计意图:学生梳理本文的诗句,通过这些诗句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中心。) 四、文本探析 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现象。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筛选重要信息) 四、拓展升华 撷取诗中几枝“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期,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微波动 (湘夫人)是马湖君与湖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句,指给出一幅秋风吹拂,湖 水波动、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一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诗歌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最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的妻清的秋景图,看意宜染出由秋 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3.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一王褒(渡河北》 《渡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用“因物兴感”的手法 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 ,那浩荡的秋 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4.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柳恽《捣衣诗》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写深秋景色。上句写思妇捣衣时眼中 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所想之景。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院 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的思念与体贴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种诗体。屈原巧妙地抓住精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 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文中的大量诗句,明白了作者引用 这些诗句谈论的文学现象。 深入挖掘 第二课时 1.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木叶”到“落木” ,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请从第三段中找答案) 明确:关键点在“木”字。 2.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明确: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2)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 的不同意味。 明确:“木”空阔,“树”饱满。 (3)“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明确:“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4)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明确:“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登高》中的“落木”可否换成“落叶”? 4.“木”为什么会有这两个特征? (PPT1g) 明确: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PPT2~PPT21)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 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 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暗示性)特征。 5. 《说“木叶”》这篇文章,实际谈论的是关于诗歌语言的问题,谈论了诗歌语言形象的潜 在力量,阐释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就要从理论的 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 “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 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 ,并逐层深人,探幽发微,既体 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意图:作者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术”所造成的诗的意境 的差别,作出了精细的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主要 围绕作者的思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拓展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主观情感,这些事物在漫长 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它们和“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 语言,它们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拓展】体味下列意象的艺术特点。 雨是清新可爱的,是忧愁的。 "骤雨初歌"“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港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山色空蒙雨亦奇”“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月上柳梢头”“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举杯 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烛:相思情、愁别意。 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冷画屏” 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 日:多为夕阳,表示一种 感慨 “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尤其是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 歌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 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最后,请让我把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语。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间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 爱诗,其实是在爱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诗词,分析其内涵。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有针对性,加深了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 学科组长签字: 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 等级评定:

doc文档 第3单元 《说木叶》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1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回忆,断断续续2022-03-28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