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驿路梨花》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 年开 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 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 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二、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 1977 年 5 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 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 5 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 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 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 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 纸笔来写作。 三、相关介绍: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 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 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四、字音和词语解释: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yì)路(lù) 迷茫(máng) 陡峭(qiào) 露(lù)宿 竹篾(miè) 简陋(lòu) 暮 mù 色 悠(yōu)闲 修葺(qì) 晶莹(yíng) 恍 huǎng 惚 喷 pèn 香 瑶 yáo 族 麂 jǐ 子 疲 pí 劳 花丛 cóng 香气四溢 yì 菌子 jùn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延伸:延长,伸展。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 陋 : ( 房 屋 、 设 备 等 ) 简 单 粗 陋 。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 润 : 红 而 滋 润 , 多 指 皮 肤 。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 莹 : 光 亮 而 透 明 。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 ) 修 葺 : 修 理 建 筑 物 。 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大,直上直下。 香气四溢:指怡人的气味四处飘散,也有比喻良好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的意思。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成条的薄竹片。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 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 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28-36):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明文题。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 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六、简答题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 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 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4.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该如何安排? 【1】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2】哈尼姑娘梨花照料小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 小屋; 【4】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5】“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 5.小说设置了哪两次误会三次悬念 悬念一:“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这是什么人的房 子呢? 误会一:“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悬念二: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 误会二:“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就是主人 悬念三: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6.谁是小屋的主人?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 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 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7.什么叫悬念?作用是什么?方法有哪些?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一种积极手段。 作用:文章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使 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 设置悬念的方法: 倒叙法、误会法、先抑后扬法。 8. 课 文 中 有 几 处 描 写 梨 花 的 语 句 ? 这 些 描 写 起 什 么 作 用 ? 有 四 处 。 ( 1 ) 白 色 梨 花 开 满 枝 头 , 多 么 美 丽 的 一 片 梨 树 林 啊 !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 风 吹 得 人 脸 上 凉 凉 的 , 梨 花 的 白 色 花 瓣 轻 轻 飘 落 在 我 们 身 上 。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 个 身 穿 花 衫 的 哈 尼 小 姑 娘 在 梨 花 丛 中 歌 唱 … …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 花 处 处 开 ” 。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 的 精 神 的 美 。 表 达 出 对 助 人 为 乐 的 雷 锋 精 神 的 赞 美 之 情 。 9.“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 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 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 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 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 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 10.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屋后边有干柴… …有辣子”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 “对 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11.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 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 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 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2. 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 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13.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 出了第一个悬念。 14.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 于助人的品质。 15.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16.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 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17.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 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 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 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8.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 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 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 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19.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0. 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 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动作描写,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的敬仰,也是她日后照管小茅屋的原 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 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七、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 梨花:照料小茅屋。 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题

doc文档 第15课《驿路梨花》知识点梳理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姐的拽你不懂2022-03-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