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考情分析】 考纲点击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全国Ⅰ,31)“一五”计划 20 世 纪 50 年 代 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 ( 全 国 Ⅰ , 41 、 1)1950 年 以 (全国Ⅰ,31) 国有企业改革 来中国与美苏、日的经济 (全国Ⅱ,41) 清朝治水与新中 (全国Ⅱ,41)1950 年中国海 国治水 关税率调整 (全国Ⅲ,31) 国有企业改革 (全国Ⅲ,31)新中国初期的 (全国Ⅱ,31)新中国时期的 工业 (全国I,41)新中国建立后 的对外贸易政策 经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及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全国Ⅰ,41、2) 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原因 (全国Ⅱ,31) 改革开放 (全国Ⅱ,31)农村经济体制 (全国Ⅲ,42)对农民调查表的 改革 评述 (全国Ⅰ,31)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 现代中国的科技文 化 本专题近三年高考考查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时有出现;从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此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 革和人民教育的发展之路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在复习备考时,首先要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 化建设,尤其是“一五”计划的实施,认识“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其次, 要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世界视野中的改革进行对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独特性, 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最后,结合人民教育发展的历程,认识教育作为孕育 和推进人类文明、社会变革的“生命源”,作为构建新的国民素质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奠基工程,成为可 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基本线索】 一、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 年)) 1、背景 (1)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经济形势好转。 (2)1953 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2、成就 (1)“ 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 年)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任务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 左”倾错误 (1)1958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 (2)1958 年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经济调整 (1)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1962 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决策调整: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概况:安徽、四川等省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然后在全国推行。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 (1)概况 ① 首先是增加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提出:“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确定方针: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2.开放过程 (1)从 1980 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驯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 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0)1990 年后在各地建立了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 (0)2001 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3.意义: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新中国的科技发展 1、两弹一星 (1)l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l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实验成功。 (2)1970 年,中国将“东方红 1 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太空轨道。1975 年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东方魔稻:袁隆平于 1973 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3、计算机技术:1983 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 型机涎生。 1997 年“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4、航天技术:2003 年,中国自行设计的“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 人航天技术的国蒙。 (二)新中国的教育 1、扫盲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2、义务教育:1986 年,全甲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 世纪 90 年代以 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高等教育的发展:1977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0 世纪 8O 年代以来,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 ——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 年,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双百”方针。 2、发展状况 (1)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的干扰和损害。 (2)“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又提出“双为”。中国 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重点识记】 1、“ 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认识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成功之处和失误之处。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措施和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的过程。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4、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一 个新阶段。 5、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6、“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 【思维导图】 【考点分析】 考点一 创设新情境命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表现、特征及影响 【典例精析】 例 1、(2018·全国卷Ⅰ)如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 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 1953 年”“资源勘探”并结合所学 知识 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故 D 项正确。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 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 B 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故 C 项错误。 【图析考点】 1.“一五”计划 (1953—1957 年)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思维升华】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经济方面 ① 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② 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 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2)政治方面 ① 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 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 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3)民族关系方面 ① 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① 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 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变式训练】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 50 个,中部地区有 32 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 部地区的有 35 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2、1956 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 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3、(2019 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 年 1 月到 4 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 1953 年同期的 5 倍,为 1952 年同期的 50 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4、(2021 全国卷II)1957 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 1950 年及其后参加工 作的职工社会

doc文档 专题11 现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现代科技文化-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进阶学案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7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咖啡+兔★2021-10-24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