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苏 轼 基础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3 、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情感目标 1 、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 颖之处。 2 、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 深化的说明思路。 3 、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作者介绍 苏轼(  1036  一  1101 ),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 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 21 岁时, 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苏洵离家进京,第 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读了 22 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 “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 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 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文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艺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 称“宋四家” 全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 晁补之 才 解题 “ 汉初三杰”之一——张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是辅 佐高祖刘邦得天下的最重要的谋士,为刘邦出谋划策,屡 建奇功。张良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 ,得力士以大铁锤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事成不居 功,自请封于留,汉高祖刘邦于是封他为留侯。 《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解题 “ 历史”和“散文”相结合的文体——史论 就宋朝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 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 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解题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 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 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 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 人授书教“忍”,一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 作用,即“用忍”。 写作背景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 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 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 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 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 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 19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 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 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整体感知 1. 诵读全文,正字音,圈划重点实虚词。 2. 体情悟意,把握每段主要内容。 全文脉络 一( 1 )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 二( 2 - 4 )写留侯的“忍”和圯上老人教“忍”。 三( 5 )写留侯用“忍” : (一)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 (二)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具体论证“忍”。 四( 6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写不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但与“忍”字相关,并不离题 。 •研习第一段 ①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 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 过:超过 节:气度、度量 人情:人之常情(古今) 匹夫:一般人 见:表被动 而:连词,表承接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 操。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件,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 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 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卒:同“猝”,突然 故:缘故 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 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 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ppt文档 高二语文2020-2021学年下学期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课件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你的心呢哪去了2022-04-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