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20 题) 1.《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 欲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 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 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2.季羡林在《佛教的倒流》中指出,佛教是经过中亚和西域——间接传入中国的,但 玄宗时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传回了印度,为印度人所“亲仰”;另一方面,唐代织 锦采用纬线显花,在纹样.上盛行西方式的植物纹(忍冬纹、葡萄纹等)。由此可知 A.古代中外贸易同化了欧亚文明 B.古代“东学西渐”的社会影响深远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异变 3.康熙时期,中国官员樊守义随传教士出使罗马,著有《身见录》,记载了欧洲政治、 建筑、风俗等;乾隆年间,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的《海录》,介绍了西方的风土人 情。由此推知康乾时期 A.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 B.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D.商业往来促进文化进步 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形势图 《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西方文明的优越性 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 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5.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名字,主要是 因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而广泛,名称准确生动 B.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且好记 D.张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6.1080 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 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7.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 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 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8.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 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9.1976 年,在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了 755 件玉器和 468 件青铜器。其中玉器以礼器、兵器和装饰器为主,原料多为新疆和田玉;青铜器以礼 器和兵器为主。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商朝确立了礼乐制度,迷信鬼神和崇尚天命 B.商朝的军事实力强大,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C.商朝手工业技艺高超,产品远销至河西走廊 D.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原与西域已有往来 10.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 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11.元代马祖常有诗云:“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 东国易桑麻。”该诗歌 A.记载了一段战争往事 B.表达了作者对疆土的热爱 C.反映元代中外交流通畅 D.反映元代桑麻质量较好 12.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 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 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传统基督教文化非常崇尚节俭 B.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 C.罗马人以穿中国丝织品为奢侈 D.西方纺织技术的发展 13.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 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1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 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15.“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思是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 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以下思想或认识与其一致的 是 A.格物致知 B.实践出真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16.某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 1672—1676 年前后发明二进制,1701 年传教士白晋将 中国的《易经图》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解释 二进制数表。由此可见(   ) A.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B.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C.《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D.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17.20 世纪末,“黑石号”沉船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周围被发现并打捞出水,遗物中瓷 器数多,约有 67000 件.年代主要集中于 9 世纪左右,多数是长沙窑、越窑、邢窑及 广东各窑口的产品。这些瓷器 A.以青花瓷和粉彩瓷为主 B.代表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C.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出 D.完全出自官营工匠之手 18.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 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19.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 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 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20.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 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卬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 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二、材料分析题(2 题) 21.阅读材料,完成干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万国梯航来贡之事充斥二十四史,而中国官方主动航行 到海外的记录却是凤毛麟角。有之,则主要是地方性的民间的航海活动.顾炎武《天下 郡国利病书》说:“然市船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 为市,若广之濠镜澳然。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 夷相贸易。” ——摘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14~15 世纪)建立通往亚洲的商路是比寻找新土地和资源更为诱惑的 事。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丝绸、香科、瓷器以及其他亚洲特产 的贸易,最远可至中国。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旅 行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穆斯林商人把亚洲的货物经印度洋和红海运送到开罗,再 转手给意大利商人,输送到西欧。但是在开罗,货物的价格往往已经涨得很高,而欧 洲人对亚洲商品特别是香料的需要又是数量巨大的。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亚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 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 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 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 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 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历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 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略 2.C 【详解】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方的盛行的植物纹也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证道歌》又 回传至印度,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故选 C;“中外贸易同化” 无从体现,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异变,排除 BD。故选 C。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康熙、乾隆时期,中国官员和商人出使或游历欧洲,并在所著书籍中介绍 了欧洲政治、建筑和风土人情等,由此推知康乾时期,中西交往利于开阔视野,故 B 项正 确;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绝中外一切往来,所以材料与“闭关锁国政策并未推行”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两人的见闻,对天朝上国观念构不成冲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 樊守义是出使罗马的官员,不是商人,故 D 项错误。 4.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将希腊文明带到东方;马可·波罗丰富了西方人对 中国的认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贸和文化往来,由此可见,三者共同反映了古代 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 D;亚历山大帝国并未扩张到中国,其扩张也不是受到中华 文明的吸引所致,故排除 A;《马可·波罗游记》和丝绸之路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无法 体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故排除 B;丝绸之路无法体现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故排除 C。 5.A 【详解】 因为中国和西域、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中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而且丝绸在传到 欧洲后影响巨大,成为中国的象征。故选 A;BCD 项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 6.D 【详解】

doc文档 第9课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4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你别皱眉2022-11-0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