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北师大二附中 陈立今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前赤壁赋》的文字,并让同学们讨论回答了一个问题 即文章第一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同学回忆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 生:宁静、欢快、朦胧、飘渺、自由、空灵。 师:好,宁静、欢快、朦胧、飘渺、自由、空灵。这是大家读完此段的总体感受。那么文 章是通过描绘哪些典型景、物、事来表达这种意境的? 生:(思索)文章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宁静之美。 师:好,“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有波纹,而不荡动起浪——这既是自然之景,也是作 者物我交融的刹那间内心的宁静,苏轼似乎很喜欢描写这种水波不兴的景象,并用“靴纹” 和“縠纹”来形容,“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那么,作者又是如何表现欢快、朦胧、飘渺、自由、空灵的意境呢? (生回答) 师(总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表现了欢快之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表现的是 朦胧、飘渺的意境,白白的雾气浮起在江面,模糊了江天的界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 之茫然”给人的则是自由空灵的感觉。 师:其实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章”句既表现了欢快,又表现了宁静,高声诵诗正反衬了月夜的宁静,还表达了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的心境。请同学品味是不是这么回事。这里的“一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喻。 师:同学们会区分借喻吧?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借喻略本体。那么,用苇叶比舟突 出的是小舟怎样的特点? 生:小而轻盈。 师:对,小而轻盈。一片苇叶从流飘荡,任意西东,突出的是自由境界。咱们的诗集叫“不 系舟”,为什么?就是突出“自由”二字,题材自由,体裁自由,手法自由。叫“不系船”行不 行? 生:不行,舟给人的感觉是小而轻盈、飘逸,有隐士的风度,而船太大了。 师:对,“舟”具有隐逸、自由的情调,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舟遥遥以轻 飏,风飘飘而吹衣”;其实“舟”还经常略带哀伤的情绪“同是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船给人的感觉是或高大威武,或设备齐全:“楼船夜 雪瓜洲渡”是战船,“逆风吹浪打船声”是官船,“去来江口守空船”是商人安置家眷的船。 师:“一苇”能不能解释为“孤独”? 生:不能。 师:为什么?联系下一句“凌万倾之茫然”一起分析。 生:(讨论)因为有一个“凌”字,有一种“凌驾”之势。 师:对,“凌”有一种超越的气势。“台依北斗凌高阁,笏立中天壮大荒。”好,不引申了。下 一个问题:苏子是如何渲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时的悠然的? 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同学们看出了没有? 生:一个是列子御风,一个是“遗世独立”。 师:用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先分析 第一个典故。 生:(讨论回答。略) 师:“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表现的 是一种顺应自然,忘记尘俗的纷扰,乐天知命的思想。另一个是“遗世独立”,大家都会背 《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 国?佳人难再得!”这个“独立”是不是孤独? 生:不是,大概有点特立独行的意思。 师:不是,或说不只是,这里应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试想李夫人如果只是孤独,能“一 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吗?这个典故最早大概出在《易》经,“君子以独立不惧”。《楚 辞》说“苏世独立”,毛主席说“独立寒秋”,恐怕都有一种卓然特立的味道。“遗世独立”说明 苏轼高傲的头颅其实始终不肯低下。这种情感在他的《定风波》中也有体现,“莫听穿林打 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师生一起背诵此 词)苏轼笑面的不只是自然的烟雨,更是社会的烟雨。 师:有鉴于这种“月白风清,从流飘荡”的美好意境, 苏子用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自己此时 心情? 生:乐甚。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二三两段,看看两段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由“乐甚”到“愀然”。 师:课文第二段的开头是“于是饮酒乐甚”,第三段的开头是“苏子愀然”。那么是什么原因让 作者由“乐”迅速地转为“愀然”呢? 生:听到了箫声呜呜然。此外唱的歌也挺哀愁的。 师:说得好。课文第二段主要提供了两个方面的转变原因,其一是“歌”,其二是“箫”。那么, 为什么“歌”和“箫”会引发悲愁呢?先分析歌的内容为什么会引发愁绪?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歌的内容是“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棹与 兰桨标榜自己的高洁,桂树是月中神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木兰也是高洁高雅 的象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美人”的寓意大家都清楚,咱们学过《楚 辞·离骚·经章句第一》,同学可查校本讲义文言精读第九。“《离骚》之文,依《诗》取兴 , 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自己空有报国 之志,却远离朝廷,远离皇帝,不被信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歌好解,为什么听到箫声,苏子也会愀然呢?这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民族文化审美心理 问题。刚才同学其实已经说了,因为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啊。那么,这时 “客”要吹笛行不行?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笛子调比较高、亮,与悲鸣的情调不一致。 师:笛声也可以悲,但笛子音色亮丽,笛音凄切,箫声则要用悲凉甚或苍凉来形容,声调 悠长,“云在青山月在天”。笛是村野化的,而箫则是书生化的,很难想象牛背上的牧童会 吹箫。另外,笛声是民间的,箫声是仙界的。箫史与弄玉因箫结良缘,并在箫声中羽化。 所以箫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的含义——高雅悲凉。《中国乐器的性格》一书中说“箫要以惨 淡的江天做背景,天色是将明未明的那种冷到人心上的深蓝,冷冷的,还有几粒残星在天 上,雁呢,已经在天上起程了,飞向它们永远的南国,飞得很慢,这就是箫的背景,红红 的满江边的芙蓉花是和它不协调的”。 师:说到这,可以引申一下。其实,同是笛音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长笛清雅幽怨,“长 笛一声人倚楼”;短笛野性自然,“短笛无腔信口吹”;羌笛悲凉,“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 歌”;玉笛哀伤响亮,“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表达的感情因笛子的音质而 不同。 师:好,书归正传,苏子愀然,因客而起,客悲的内容有几方面?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略) 师:一悲英雄永逝,“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二悲个体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 海之一粟”;三悲人生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悲壮志难酬,“挟飞仙以遨 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其实列出了“客”的四悲, 也就差不多 明白了所提的客为何一定会想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句诗?请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时间是“七月既望”,月亮很亮。 师:这固然和明月夜有关,但同学们再想想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思慕贤才。 师:对,思慕贤才。自己就是贤才,可遇不到赏识自己的名主。短暂的人生怎么划出耀眼 的光亮。客的思绪其实也就是苏轼的思绪,其实有人考证当时船上根本没有杨士昌,一问 一答是为实现“赋”的铺陈特点。 师:说到这,我们想想上学期刚刚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在那首词中是借写谁 的功业来衬托自己的壮志未酬的潦倒的? 生:周瑜。 师:对,周瑜。那么同学们再联系校本教材《诵读诗文选》怀古诗章节中的《永遇乐 ·京口 北固亭怀古》等篇章思索一下,以三国人物为怀古依托的诗文多表现什么思想感情,为什 么? 生:(讨论并回答。略) 师:这个时期的人们身上还留有汉代强劲雄阔的风范。汉代人的雄阔胸襟从汉陵上就可看 出,平地起土封,远看就是一座小山。咱们讲两汉文化的第一章节,霍去病死后“为冢象祁 连山”,另外美术课上同学们所看到的汉代雕塑,依形就势,点染几“笔”,意境全出,也反 映着汉人这种雄阔胸襟。汉人认为自己所处为地中央,天上有河汉,地下有汉水,“汉”字 本身就是“国之大水”的意思,因此汉人有“一览众山小”的心态,渴望建立功名。三国紧承两 汉,且是个动荡的时代,因此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尽管有人胜利,有人失败,但“天地英 雄气,千秋尚凛然”。所以,大致可以这样说,以三国为切入点的怀古诗更多的是在慨叹古 人雄伟功业的同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 师:说到这,提示大家一个问题,怀古诗篇还多选取一个平台,即南朝或六朝。南朝:宋 齐、梁、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六朝:宋、齐、梁、陈,再加上东晋 东吴,“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有兴趣的同学思考一下,以南朝或六朝为怀 古依托的诗文多要抒发怎样的心理感受? 师:再次言归正传,苏轼是如何开导“客”的,“客”为何最终“喜而笑”了? 生:(沉默) 师:再具体点,苏轼首先选取了那两种自然景物来阐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的? 生:水与月。 诗:讨论的哲学问题的是什么? 生:变与不变。 师:苏轼分别以水月为喻,讨论了如何从变与不变两方面辨证地看待自然与自身。那么, 水与月变化的情态是什么,不变的情态是什么?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说的? 生:(略) 师:逝者如斯,江水奔流到海不复还,人不能连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中,这是变;江水滔 滔不绝,亘古如斯,这是不变。“月有阴晴圆缺”是变,“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不变。如果从事 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 无穷尽的。这实际上是针对客的“人生短暂”而言的。苏子实际上告诉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人 生长短问题。“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不要慨叹人生苦短,物我同一, 生死同一,人生的意义可以永恒。 师:请同学们思索,从“且夫”开始,又是针对“客”的什么言论而谈的? 生:人生的壮志难酬。 师:对,这其实是针对人生的壮志难酬、人生的得失取舍而言的。对人生价值不强索求, 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这与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表现的思想 有相通之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 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一切事物都能带给人乐趣,一切处境中都能自得其乐,关 键是人能不能摆脱自身的物欲追求,物欲无穷,人心不足蛇吞象,则常悲少乐。苏轼在 《宝绘堂记》提出了“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两种处世境界。他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 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寓意于物是指人对物的审美关系,人在对物的关照中获得 一种审美自由的快感;人对外物是欣赏交融的。留意于物则是指人与物的功利关系,人怀 着占有的欲望对待外物,人对物近似一种单向所

doc文档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5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1 页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2 页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3 页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4 页 《赤壁赋》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 5 页
本文档由 痴人说梦2022-12-2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