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错题本整理(1)(试题版) 考点: 1.《为政以德》 2.《克己复礼》 3.《知其不可而为之》 4.《仁者爱人》 5.《君子之风》 6.《周而不比》 7.《诲人不倦》 8.《高山仰止》 9.《沂水春风》 10.《中庸之道》 【考点研究】 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 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 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 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正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 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 知也。 (朱熹《论语集注》) 1.“述而不作”的“述”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朱熹认为“述而不作”是孔子________________ 品德的体现。 2.联系现实评价孔子的“述而不作”。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①,小车无軏 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 颜渊》 ) 【注】①輗(ní):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②軏(yuè):马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 销。 1.两则材料分别从和 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2 分) 2.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但孔子却说“去食”取信,两者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 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淮南子》) 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2 分) 2.请用孔子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4 分)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②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③“齐①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 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③;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 〃乡党》) 【注】①齐:通“斋”,祭祀时的斋戒。②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③食气 : 气同“饩”,食气指主食。 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 不使胜食气;唯 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3 分) 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 方面又是“食不 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①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云尔。”(《论语·述而》) ②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③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 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 , 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2 分)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4 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 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 • 性恶》) 1.材料一中“政”的意思是:。“格”的意思是: 。(2 分) 2.比较两则材料中孔子与荀子政治主张的异同。(4 分) 七、阅读三则材料,完成题目。(6 分)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论语・里仁》) (3)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 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1)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2)劳:操劳、劳烦。(3)矶:激怒。 1.“弟子服其劳”中“弟子”的意思是 。(2 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孟的孝道观。(4 分) 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 子》) 子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 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注】木铎:木舌的铜铃。古时施政时摇木铎。 1.“丘不与易也”的“易”的意思是_________。 由“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句可知,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说“无道则隐”,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否矛盾?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021 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错题本整理(1)(试题版)答案 一、 1.传述(阐述);谦逊; 【解析】本题中,第一空,“述而不作”译为“传述而不创作联系”,根据语境可知,“述”意思是“传述(阐 述)”。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第二空,要求分析朱熹认为“述而不作”是孔子怎样的品德的体现。根据第 二则材料中的“不敢”“心愈下”“辞之谦”等可以得出答案,表现了他谦逊的品质。 2.① 孔子整理古籍,传述古人思想,与其推崇周礼、主张复古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有一定的 积极意义。②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述而不作”过于保守,一味地只传述而不创作,会造成因循守旧, 陈陈相因。对于过去好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也应当有所发展与创新。(每点 2 分) 【解析】本题中,要求联系现实评价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处于礼乐崩坏的时代,整理古籍,传播 古人思想,使得古代一些典籍得以流传,与其提倡恢复旧礼的政治思想也是一致的,这在当时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有点保守。一味地“述而不作”会束缚人的手脚,让人不敢进行创 新。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于过去好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也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创新。 【译文】 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姑且私下把自己比为老彭。” (夫子)不仅不敢当自创新说的人中最有智慧的人,还不敢堂而皇之地将自己附在古代贤人的后 面:他的品德越高而他的心越低,不自觉言辞就变得十分谦虚。然而当时,自创新说的人(的学说) 都大致完备,夫子具备众多圣人的大成就而能够调和他们。(夫子)做的事虽然是传述,但功劳是创 作的数倍,对于这点(后人)不能不知道啊。 二、 1.修身 治国 【解析】孔子认为,执政者能够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诚信既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也是为政者取信于民的基础。为政者在百姓面前应当信守承诺,不能朝令夕改,否则所有的规定都会 成为废纸,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倘若得不到人民大众的信任,再有才华的官员,也办不成任何事情。 只有以诚信立身,才能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取信于人,才能处理好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与民 众之间的关系,才是一个好的执政者。所以两则材料分别从修身治国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 2.不矛盾。 “民以食为天”是从个体生存角度出发的,强调食物的重要性。 “去食”取信是从治国理政 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解析】“民以食为天”和孔子说的“去食”取信不矛盾。根据“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行之以 忠”,孔子认为政治应具备“食”“兵”“信”“忠”等要素,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去掉军备、粮食,但是“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人都难逃一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强调了人民信任 的重要性。要取得人民信任,统治者要以身作则,态度端正。现代社会信用依然是成功的法宝。为官 从政,要取信于民,因为所有政策和措施都要人民执行,如果人民不信任,工作就无法展开。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 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 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 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真不知他怎么办。就像大车的横木两头没有活键,车的横木两头 少了关扣一样,怎么能行驶呢?” 三、 1.孔子重义重德,不完全排斥利,也不因利而害义失义,不为义拒利而害义。 2.子路救人受谢,义利两全,既合乎道德又合乎人性,行义获利对行善是一种鼓励,因此可推动助人 之风。子贡重义让利,虽然合乎义,但是拒利反而害了大义,以致“让而止善”,这会让许多想行善者 望而却步。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要轻利。 四、 1.中庸(2 分)。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 不要醉就可以了。 这体现了孔 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1 分)) 2.不矛盾。(1 分)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 应该追求正道 (“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1 分)后者

doc文档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错题本整理(1)(试题版)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这个丶真没有2022-11-0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