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课 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探索,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3.认识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素养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戊戌变法的特点 及其失败原因。 2.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认识列强的侵华暴行,感悟民族英雄的悲壮事迹。 4.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的沉沦,树立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本课要旨】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 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具有局限性。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时空坐标】 【知识体系】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1.时势条件: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 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2.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 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思维点拨] 戊戌维新运动的社会条件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5)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6)政治 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7)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8) 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 103 天里, 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 日维新”。 3.戊戌政变: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 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构图解史] 图示维新变法运动 (三)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四)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 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读教材 P102“历史纵横”: [设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戊戌维新运动有何特点? [提示]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 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二、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 2.口号:“扶清灭洋”。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先抚后。 4.主要事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 5.失败原因: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6.评价: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 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思维点拨]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二)八国联军侵华 1.爆发:1900 年 6 月,西摩尔率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遭阻击后退回天津。 2.经过:7 月 14 日,天津陷落;8 月中旬,北京失陷;俄国趁机侵占中国东北。逃亡途中,慈禧太后 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南方各省督抚实行“东南互 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误区警示] 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八国联军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维护在华利益,瓜 分中国。 (三)民族危机的加深: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 (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年息 4 厘,本息共计白银约 9.82 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 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 5 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 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知识拓展] 《辛丑条约》的特点: (1)赔款数额大,赔款周期长,赔款附加条件重;(2)增加禁止中国人民反抗的条款;(3)外国侵 略势力进入到清政府的统治心脏;(4)体现出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读教材 P105“《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图: [设问] 《辛丑条约》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 。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思维点拨] 《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 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读教材 P106“学习拓展”: [设问] 你如何看待“东南互保”? [提示] “东南互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东南互保”使东南经济免于战火破坏,人 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 【深化拓展】 1、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 从涉及领域看 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 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从推行范围看 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从推行者看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从性质上看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目的上看 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2、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① 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权,疯狂地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② 政治上,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使其侵略“合法化”,中国领土、司法、海关等主权遭到 严重破坏。 ③ 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贫困和落后,阻碍了近代 经济的发展。 (2)建设性:西方列强把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① 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使晚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等;对外 关系逐步近代化,同时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②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秩序(自然经济趋向瓦解;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近代经 济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 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西方启蒙思想传入,儒家传统思想受到强力 冲击。 ④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开始与国际接轨。 3、慈禧扼杀变法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的发生,在于改革派试图把改革扩展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这两个方面。但是,清朝政府决 不允许在这两方面往前走,大权在西太后手上,西太后动作快,先下手为强,回宫发动政变。 慈禧为什么扼杀戊戌变法?一方面,光绪皇帝锐意改革,热情可嘉,但无权、无兵,在罢免六堂官事 件上操之过急,处分太重,没有争取掌握实际权力的西太后的同意,损害了相当一大批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 而他本人,又没有一丝一毫的力量可以善后。另一方面,西太后的底线是不能损害她的权力,不能损害满 洲贵族的既得利益,不能搞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特别是不能触动专制主义政体的根本方面。康有为和光 绪做的这一套,恰恰违反了西太后的底线。 4、理解《辛丑条约》中列强对华的武力控制 辛丑以前,列强已经割去了中国的一部分土地。但外国合法地驻兵于中国国土则自《辛丑条约》始: “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这是列强对上一年甘军与义和团围 攻使馆的直接回报。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武装化的使馆区。它具有租界和附属地所具有的一切行政、警察 、 土地、司法权力,并以“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的规定显示了比租界和附属地更露骨的侵略性。在同 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出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 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这无疑是使馆区的一种遥遥延伸。对于列强来说,驻兵中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数量, 而是在于权利。在这种权利下,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威和中国的国 将不国,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 (中国——引者)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 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了。 5、义和团运动仇洋的民族心理 在近代中国,洋教比商品和大炮更多地输来过“西学”,并以此影响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它曾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中介之一。但作为一种外来之物,它本身又是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然相悖 的。上帝至尊的教义及其对多神观念和祖先崇拜的排斥,不仅触犯道教和释教,而且直接践踏了儒学真义 ; 形成于西方民俗和历史中的布道、洗礼、忏悔仪式,在具有

docx文档 第18课 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7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怀里藏娇2022-03-1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