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 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 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 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 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 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 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 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 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 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一连使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什么? 【答案】说明了惨案的发生出乎作者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解析】文中的这些词语,有的表示出乎意料,有的表示惊讶。作者连用这些词语,准确反映出听说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震惊。 2.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作者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 手请愿的方式。运用比喻修辞,能更形象地揭示“请愿”的意义,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从语句特点看,画线句显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以 说明“请愿”方式的收效不大。从表达效果看,运用比喻修辞,能使道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第七部分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的愤怒和抨击,对中国女性从容不迫、勇 于牺牲的赞扬。 【解析】“凶残”“下劣”表明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和抨击,“从容”赞扬了中国女性从容 不迫、勇于牺牲的精神。 4.从六、七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 【答案】①学生徒手请愿的教训是深刻的,斗争者应改变斗争的方式;②请愿能让“苟活者”看到希望, 能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六部分表明作者不赞同“请愿” 的斗争方式,第七部分则肯定了她们“对于将来的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 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 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 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 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 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 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 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 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 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 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 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 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 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 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 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 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 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 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 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 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 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 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 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 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 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 1928 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 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 1933 年到 1934 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 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 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之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 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其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 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解析】结合文章前四段可以看出鲁迅之所以在“古文”前选择“弄”“烂”这样的字眼,其中蕴含的感情应该 是否定的。 2.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案】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 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解析】文中对刘半农的“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而且答案区间比较集中,可参看文章第 7 段。 3.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 【答案】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 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 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两个人疏远的最根本原因。 【解析】结合文章第 8、9、11 段进行分析概括,找到鲁迅和刘半农由亲到疏的原因。 4.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答案】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 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 泥的深渊”。 【解析】联系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发出的对刘半农的关切的情感,而“憎 恶”他的“现在”其实就是在肯定他过去的战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 1930 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 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 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 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 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 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 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 十多年以后,我同冰

doc文档 第01讲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一)-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期末测试之现代文阅读复习必备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那缕云后的阳光2022-01-1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