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 2021 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惆怅 踌躇 乡愁 觥筹交错 B.虹霓 篱笆 厘米 黎民百姓 C.强盛 强壮 富强 牵强附会 D.殷实 樱花 雄鹰 义愤填膺 2.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921 年,风雨飘摇中的中华民族渴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中国共产党___;1941 年,党中央决定将每 年的 7 月 1 日定为党的___;2021 年,即中国共产党 100 周年___。古老中国历经沧桑巨变,开启民族复 兴。 A.应运而生 华诞 出生 C.呱呱落地 生日 出生 B.应运而生 生日 诞辰 D.呱呱落地 华诞 诞辰 3.下列各副春联,对仗不够严谨的一项是(  ) A.春临大地,福满人间。 B.年年岁岁春满地,暮暮朝朝福盈门。 C.牛年牛人牛气足,春雨春风春意长。 D.好山好水辞旧岁,杏花春雨迎新年。 4.读图,按要求作答。 (1)任选一个角度,简要概括图示内容。 (2)用一句话简评画面呈现的美感。 5.某报社准备写一篇关于世界航空航天发展成就的综述性文章,拟在“人类征服太空”“人类探索太空”“人类 遨游太空”中选用一个作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最好?请简述选用理由,限 60 字以内。 二、现代文阅读(36 分) 6.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破窗效应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 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往往会布 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自然会不好意思丢垃圾;而一旦地上开始有垃圾出现,就会 毫无愧疚地跟随。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 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 , 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材料二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 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取决于三个因素。价值观。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 去做。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 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 境下去做,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材料三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 1968 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 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 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 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 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 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 马利翁效应)。 教育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 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尊、 自信、自爱、自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并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 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 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 。 尽管有些例外, 但大趋势却是如此。 (1)下列关于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现象中,只要是环境优美、窗明几净的地方,人们就会很自觉地不扔垃圾。 B.“破窗效应”警示:情况一旦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往往会放弃努力、任其变糟糕。 C.在心理上,一件事被人们认为不值得做,实际上反而会让人更轻松愉快地完成。 D.“不值得定律”启示: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处境中变换工作,体现不一样的价值观。 (2)下列对“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运用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才会让老师越来越喜欢你。 B.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中国古代“严师出高徒”是一个道理。 C.教师对学生持续地激励,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自信进而打开进步空间。 D.“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实施教育一定要杜绝对学生的批评行为。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破窗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更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生活现象。 B.自己都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其实就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做好。 C.“权威性谎言”实验效果证明,孩子们具有“优异发展可能”。 D.孩子们也应该自我激励,尽量克服对于成长环境的过度依赖。 7.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 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 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 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 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 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 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 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 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 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 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 时。 如果说儒、道思想还有现实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互补也具有新的特点。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思想高 度,超越单纯的儒家或道家的立场,从中发现有利于新文化建设的因素。 (节选自《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就内容整体上看选文所表述的主要角度,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思想能够互补的原因。 B.儒道思想必须互补的缘由。 C.儒道思想互补的文化心理。 D.儒道思想互补的现实局限。 (2)下面关于本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式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与道家思想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 B.儒、道思想在社会、人生问题方面互动互补。 C.道家循“天道”而超然脱俗,往往人情冷漠。 D.儒家侧重讲“人道”,自然会推重社会责任心。 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 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 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 14 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 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 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 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 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 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 深水区去靠拢。15 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 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 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 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 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 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 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 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 14 公斤重的王鲑。他走 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 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 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2)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

doc文档 2021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 (解析版).doc

教育频道 > 初中 > 中考 > 文档预览
1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惨绿少年2022-09-14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