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二 0 二 0 年中考化学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共 16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u64 C-12 O-16 S-32 Mg-24 Fe56 Zn-65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其中,1~4 小题各 1 分,5~10 小题各 2 分,本 大题共 16 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制作饰品 作除味剂 C. 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 作干燥剂 作制冷剂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具有黄色金属光泽,制作饰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的结构疏松多孔,可以吸附有异味、有颜色的物质,具有吸附性,做吸附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 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名,氧化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 作干燥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干冰升华是指固态二氧化碳变为气态二氧化碳,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吸收大量热,属于物理变 化,故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对下列物质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金属单质 B.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 C.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D.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正确; 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说法正确; 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 故选:D。 3.对 CO2、C2H2、H2CO3、Ca(HCO3)2、Na2CO3 五种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C2H2、H2CO3 都是有机物 B. CO2、H2CO3 都属于氧化物 C. Ca(HCO3)2、Na2CO3 都属于盐 D. H2CO3、Na2CO3 溶液都显酸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A、C2H2 是有机物,H2CO3 是无机物,错误,不符合题意。 B、CO2 属于氧化物,H2CO3 是酸,不是氧化物,错误,不符合题意。 C、Ca(HCO3)2、Na2CO3 都属于盐,正确,符合题意。 D、H2CO3 是碳酸,其溶液显酸性,Na2CO3 溶液显碱性,错误,不符合题意。 因此本题选择 C。 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长期放置发生氧化 B. 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生石灰 Mg  O 2  MgO 2 CaCO3 =CaO  CO 2 � C. 稀盐酸去除铁钉锈渍有气泡产生 D. 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 2Fe  6HCl= 2FeCl3  3H 2 � 2NaOH  CO 2  Na 2 CO3  H 2O 【答案】D 【解析】 【 详 解 】 A 、 镁 条 在 空 气 中 长 期 放 置 发 生 氧 化 生 成 的 物 质 应 当 是 氧 化 镁 MgO , 反 应 方 程 式 : 2Mg  O 2  2MgO ,故 A 选项错误; B、缺少反应条件,该反应条件应该是高温,反应方程式: CaCO3 高温 CaO  CO 2 �,故 B 选项错误; C、气泡的产生原因是稀盐酸与铁发生反应,生成物是氯化亚铁与氢气,而不是氯化铁,反应方程式: Fe  2HCl=FeCl2  H 2 � ,故 C 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敞口放置发生变质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 2NaOH  CO 2  Na 2CO3  H 2O 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 的 ,故 D 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 D。 5.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实验过程 A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 1/3 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 B 浓盐酸的挥发性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细口瓶,瓶口有白雾产生 C 鉴定某溶液是氯化铁溶液 向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D 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 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倒入 1/3 的水,拧紧瓶盖,振荡,塑料瓶迅速变瘪,说明二 氧化碳能溶于水,设计合理; B、浓盐酸易挥发,HCl 极易溶于水,易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白雾,设计合理; C、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应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的不 一定是氯化铁,也可能是硫酸铁、硝酸铁等,设计不合理; D、硫酸铵是一种铵态氮肥,硫酸铵样品与熟石灰混合后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因为硫酸铵与氢 氧化钙反应生成磷酸钙、水和氨气,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设计合理。 故选:C。 6.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下列物质间转化的是 A. C � CO B. H 2O 2 � O 2 C. BaCl 2 � Ba(OH) 2 D. NaCl � NaN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在氧气不充分的情况下燃烧会生成 CO,故 A 选项能实现; B、过氧化氢可以分解生成氧气,故 B 选项能实现; C、氯化钡与氢氧化钡都是能溶于水的化合物,氯化钡通过一步化学反应无法成为氢氧化钡,故 C 选项不 能实现; D、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 NaCl+AgNO3 =AgCl �+NaNO3 ,故 D 选项能实现。 故本题选 C。 7.10℃时,将 3g 甲、乙两种可溶性固体分别放入盛有 10mL 水的试管中。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见图 I),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见图Ⅱ)。下面对甲、乙两物质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 1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 温度升高至 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C. 甲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为 a D. 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10mL 水合 10g 水,10℃时,根据曲线 b,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30g,10g 水溶解该物质的 最大质量大于 3g,此时该物质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B、温度升高至 25℃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 40g,10g 水最多可以溶解甲、乙均为 4g>3g,此时 甲、乙两物质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 C、根据图 1,10℃时,甲物质未全部溶解,可知此时甲溶解度小于乙,观察曲线 a、b,甲物质对应的溶 解度曲线为 a,说法正确; D、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可用降温结晶法分离甲、乙两种 物质的混合物,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为鉴别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四种物质的溶液,设计如下实验: 下面对试剂①、试剂②和试剂③的选择,合理的是 A. ① 酚酞②稀盐酸③氯化钡 B. ① 酚酞②稀盐酸③稀盐酸 C. ① 石蕊②氯化钡③稀盐酸 D. ① 石蕊②氯化钡③碳酸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通常情况下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生成。 (3)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详解】A、试剂①酚酞,遇碱变成红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因此可以区分碱性溶液氢氧化钠、碳酸 钠和中性溶液氯化钠和硫酸钠;试剂②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生成可以区 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试剂③氯化钡,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可以区分氯化钠和硫酸 钠,符合题意。 B、试剂①酚酞,遇碱变成红色,遇中性溶液也不变色,因此可以区分碱性溶液氢氧化钠、碳酸钠和中性 溶液氯化钠和硫酸钠;试剂②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生成可以区分碳酸钠 和氢氧化钠;试剂③稀盐酸,不能区分氯化钠和硫酸钠,不符合题意。 C、试剂①为石蕊,不能区分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符合题意。 D、试剂①为石蕊,不能区分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不符合题意。 9.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镁、锌两种金属,然后向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 数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消耗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综合以上信息得到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 从图象可以看出,金属镁比金属锌的活动性强 B. 若两种金属都有剩余,二者得到的氢气质量相同 C. 若硫酸有剩余,二者得到氢气的质量相同 D. 若两种金属完全溶解,二者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像体现的是产生氢气质量与消耗硫酸质量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时间关系,无法比较镁、 锌反应的速率,无法得出镁和锌的活动性强弱,说法错误; B、若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则消耗的硫酸质量相等,根据氢元素质量守恒,产生的氢气均来自硫酸中的氢 元素,故二者得到的氢气质量相同,说法正确;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C、若硫酸有剩余,根据 24 2 , 65 2 可知,相同质量 的镁、锌产生氢气的质量为:镁>锌,说法错误;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 65 可知,相 98 98 D、若两种金属完全溶解,根据 24 同质量的镁、锌与硫酸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为:镁>锌,说法错误。 故选:B。 10.向 AgNO3、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过滤。下面对反应结果的判断, 不正确的是 A. 若反应后溶液为蓝色,滤渣中一定不含有 Zn B. 若反应后溶液为蓝色,滤渣中一定含有 Ag,可能含有 Cu C. 若反应后溶液为无色,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和 Cu D. 若反应后溶液 无色,滤渣中一定不含有 Zn 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向 AgNO3、Cu(NO3 ) 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生成硝酸锌和 银,硝酸银反应完全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A、若反应后溶液为蓝色,说明硝酸铜有剩余,锌与硝酸铜反应不能共存,滤渣中一定不含有 Zn,说法正 确; B、若反应后溶液为蓝色,滤渣中一定含有 Ag,若硝酸铜部分参加

doc文档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化学试题(教师版).doc

教育频道 > 初中 > 中考 > 文档预览
14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暧昧管理所2022-03-3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