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 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 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 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 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 1 君主专制 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 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 2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 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 3 选官制度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有效控制广袤国土,拱卫王室,巩固西周统治 对象 周武王将子弟(主体)、功臣和亲周的贵族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 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封国 燕(宗亲)、鲁(宗亲)、齐(功臣)、宋(先代贵族)等 影响 积极: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消极:后期诸侯国间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概念辨析 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 2.西周的宗法制 含义 内容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①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 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 ③ 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特点 影响 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① 在广义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至今日,宗法制不存在,宗法观 念依然存在。 ②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拓展延伸 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 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 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 (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①“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 ①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 地方官分工明确。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的建立 (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点 ①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 皇权至上,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③ 皇位世袭,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3)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方法点拨 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 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州。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 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 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 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 1.设置 (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行 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 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 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 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三公九卿制 (1) 相 权 逐 渐 被 分 散 、 削 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日 (2)唐朝:三省六部制 弱 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被废 (3)宋朝:二府三司制 (2)皇权逐渐增强 除 (4)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 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 (4)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也 制 约 阁 皇权的随意性 (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 (5) 皇 权 与 相 权 的 矛 盾 贯 主专制达到顶峰) 穿始终 (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①汉初,郡国 并行制;②设刺史 (3)唐朝:道、州、县 (4)宋朝:路、州、县 (5)元朝:行省制,路、 (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 (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 (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方权力不断削弱 (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府、州、县 (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朝代 机构或官员 职能 中央: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地方:郡监御史 掌管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 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 唐朝 御史台 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北宋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元朝 御史台 人命重案送御史台,御史可以纠举官吏 秦朝 汉朝 2.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 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1.世官制 (1)概念: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的选官用人制度。 (2)评价:积极:作为王朝统治者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 消极:贵族垄断教育与政治权力。 (3)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走向消亡。 2.察举制 (1)概念:汉武帝时期,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考试后中央予以重任的选官制度。 (2)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立“中正”,对举荐的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 分成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3)评价:积极: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对社会各阶级相对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消极: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 从体现。 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 (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为一体) ① 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 强了中央集权。 ② 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 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政务繁杂。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职权: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不 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二)清朝军机处 1.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其实 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3.特点(简、精、速、密) (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doc文档 考点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备战2021年浙江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30 页 0 下载 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南辞清欢2022-07-13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