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 2021.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 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 2B 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 媒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中国式传媒是当下中国新型文明形态的一个窗口,中国新型 文明实践决定了中国式传媒发展道路的走向,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 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现代性话语实践超越了西方的 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式实践的原创性内涵。 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国社会对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 而,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一般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状 态,通常采取堵塞信息渠道的办法,控制信息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深切 地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对新闻事业在救国图强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此后,各 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近代传媒巳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的表征。 从共时性维度看,1791 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颁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权利, 美国出现了“意见自由市场” 与国家现代化取得同步发展的局面, 于是,以西方现代 化理念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话语形成。20 世纪 50 年代,以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 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者就断言,只要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传媒的内容,就 一定走向现代化。其理论核心.诉求,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媒体的传播方 式和传播理念。然而,中国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行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国传 媒扬弃了西方模式,重新定位现代传媒的社会角色,强调传媒政党“喉舌”和人民“喉 舌”的双重属性,着眼于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要求,依据本土现实特征进行调整。 自 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化报业以来的西方传媒,无不秉持商业本位,其公共领 域建设的诸种努力动机往往源于商业目的。而其以“言论自由”为招牌对高度意识形态 议题的操弄,往往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其终极目标不外乎读报率、收视率、点击 率等商业指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舆论等手段的控制,新闻界变得煽情而不负 责任。中国式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始终坚持 人民性的基本立场,以及惩恶扬善的正面取向。 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 在传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中国当下传媒内容生 产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 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 这就造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 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 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 经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 本内容和姿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 服”,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 态的融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 合,最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摘编自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 材料二: ; 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 面临着新的变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 媒介的广泛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媒介相结合就 可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 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加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 力和表达力。一方面,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 扩大了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人参与的传播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 泛滥的弊端。 中国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 展势在必行。就理念上来说,“建设性新闻”应该是一种可供尝试的新选择。建设性新 闻源起于 20 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成型于欧洲,并影响了全世界。这- -理念的提 出,在于试图回应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泛滥对职业媒体发起的挑战。有鉴于传统的西 方职业媒体以往所报道的新闻过多专注于“坏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 影响,以及媒体作为中立者置身于事.件之外,对存在的问题只揭露不治理,中国“建 设性新闻”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积极”和“参与”。 无论是“积极”还是“参与”,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秉持的“坏事情就是好新 闻”“媒体记者必须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设 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相反,建设性新闻理念适合中国基本国情,能够 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 设性的。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能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注入更多的中国 智慧和中国实践,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唐绪军《建设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式传媒反映了新型文明形态,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 所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路。 B.依据本土现实进行调整,封建统治者开启民智,兴办报纸,期待新闻事业救 国图强,顺应了时代要求,让中国传媒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化。 C.应对传播技术低门槛带来的问题,中国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将媒体作 为中立者置于事件之外,适合中国国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D.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立场,强调传媒是政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这有效促 成文化间的代际融合、民族间的融合,体现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国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意见自由市场”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它维护 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中国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相似。 B.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加强了公共领域建设,提升了注意力,但秉持着商业的本 位,新闻界变得不负责任,这暴露出西式文明现代性的困境。 C.中国当下部分传媒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或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 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媒的人民性基础。 D.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 的表达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澎湃新闻客户端打造成目前下载量接近 2 亿规模的新型媒体互动平台,与之 共同发展的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也逐渐成长为头部媒体账号。 B.近几年来,我国多个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不少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他们通过文 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内或对外传递中国声音。 C.《全新周刊》自 2013 年起停止印刷纸质版内容,采用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呈 现内容,灵活便捷,方便读者,深受喜爱。 D.主流媒体及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 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深入。 4.材料一、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 分) 5.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特有气质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 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颠荡和游离 姚雪雪. 车站与小镇上的医院仿佛只有百米之遥。这个百米距离是我设想的,我把它设 想的比实际距离短得多。站在医院大院的后门,我的记忆伸长颈项,眺望的目光终 点最后落在两条锃亮的铁轨之上。 铁轨与我的距离之间隔着一览无余金黄色的油菜花地。这使记忆穿行的力度富 有一种植物特有的气味和暖色。 铁轨锃亮的瞬间可以达到时间深处,铁的寒光在阳光照耀下神秘而多芒地变幻。 一群孩子朝着车站的方向飞奔,一个小女孩落在后头,她重重地摔在地上,眼里滚 着疼痛的泪水,发梢上沾着油茱花粉。她爬起来,抬头远远地看到一缕白烟喷进了 眼睛里的画框。 我们的童年是如此青睐火车。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就喜欢被大人带着去看火 车,孩子对一切游走着的东西有兴趣,在他们眼里,火车无异于一匹马或者一种更 庞大而有力的动物。 孩子们像一个个赶场的观众,永远激情不息地等待火车开过,等待一幕幕新剧 上演。当我们能够奔跑,便多么梦想与火车赛跑。 小镇的车站旁逶迤着一条小河,从前在修这条铁轨时,在小河上架了专供火车 行走的铁桥。可能是在架这座桥时遗弃的旧物,小镇车站的铁轨旁日久天长地卧着 车厢那么大的一截桥梁,这是我们的乐园。一群孩子不停地在这架钢梁上攀爬翻腾, A 我们在无知无觉的冰凉中感知快乐的热度。攀上钢梁齐排排地面对铁轨坐定,我 们就拥有了火车车厢的高度,我们耐心地等待一列火车通过,等待火车钢铁的手臂 打破小镇平乏的秩序,等待着能以平视的姿势与心里的仰望对话。 火车开过时是有十足威慑力的,它咆哮着掀起巨浪,、并且把看不见的气浪的手 掌重重地甩到人的脸上。这个神奇威武的动物,我小时候幸福地有很多次机会走进 它的身体里。小镇是父母工作的地方,我们以前的家在九江城的南湖边上,小时候 我每月都会跟随大人坐火车到距小镇几十公里外的九江。我和所有的远行者一-样 每-次都急切地等待火车把自已送到远方。“往后靠,往后靠,别被火车吸进去了。” 大人总是以同样的话叮嘱我。“吸进去”是一个可怕的动词,轰隆隆笨重而冷漠的车轮 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的身心碾成齑粉,这是一个让人后怕的噩梦。我害怕被吸进去, 我长大后更害怕生命中的一切猝不及防;但我喜欢那个无数张陌生面孔闪闪而过的绿 色车窗,喜欢车厢茶几上的白色台布,喜欢世界在静止和移动中的急速切换。我跟 随火车一次次行走,在无数次相逢与告别中从一个家到达另一个家。 乘过很多次火车,我的童年依然喜欢观望火车。面对火车,我可以把握与观望 的只是视线两头之间的一小段距离。火车的来路与去向盛载了困顿童年的全部冥想。 我从铁轨的每一次颤动中感知远方

docx文档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调研试卷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不寡2022-06-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