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各题。 货币形态:从古典向现代的理性转变 货币的使用始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的物资, 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交换双方都 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贝壳、宝石、沙金等不容易大量获 取的物品都曾经被作为货币使用过。早期的这种货币形式被称为实物货币或原始货币。它们有着共 同的特征,即自然性,也有是说,它们都是纯粹的自然物,没有任何人工施加于其自然属性之上的 性质。 纯粹的自然物如何成为货币?韦伯式的经济社会学认为:从纯粹自然物到货币是一个长期的观 念演变过程。货币是一种工具,它的产生始于人类的理性对社会交换媒介的反思与构建,其最初形 态是人类理性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结果。这是一种意识层面而非物质层面的加工,即自然物本来的 物理属性并没有改变,而是被人类理性赋予了货币的功能。当自然物作为货币被使用的时候,它原 本作为自然物的意义就被“去自然化”而成为人类理性的加工品。这种“去自然化”操作,使得抽象的 商品价值具体化为共同的衡量标准,成为人类社会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作为货币使用的自然物在绝大多数社会里逐渐被金属取代。人类理性在 实践中发现原始实物货币存在易损耗、不易携带、质量不均匀、易被仿造、难以控制数量等问题, 同时意识到金属具有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割保存、便于携带的特征,特别适合于作货币。马克思 对此评价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是货币。” 金属货币本身还经历了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演变。最初的金属货币是原生的块条形状,并以重 量为单位,每次交易都要鉴定成色,计称重量,然后按交易额大小将金属进行分割。鉴定、称量、 分割金属极为不易,甚至会因成色不一而引起诉讼,于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一些富商巨贾凭借其信 誉在金属条块上加盖印戳标明成色和重量,形成最初的铸币,即私人铸币。 当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的范围,贵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就必须有更具权威的证明,于是国家开 始管理货币,并凭借其政治权力铸造货币。经国家证明、具有规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的国 家铸币就出现了。不过此时,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威进行铸币并不意味着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是以信用 为担保,人们接受和使用铸币的原因依旧是因为金银等所具有的天然内在价值。 贵金属作为货币在人类经济历史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在古典世界范围内最终形成了以金银 两种贵金属为主要价值尺度以及流通、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式。 金属货币的最早替代物出现在我国北宋的成都,即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金属货币相 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因而可以在较大 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纸币对于金属货币具有两个质变:一是彻底摆脱了自然属性,完全“去自然化” 而以人造物的形式出现;二是本身不再具有价值,而与贵金属相挂钩或者以发行者的信用为各种职 能依据。第一个质变是非常显著的,能够明显观察到;第二个质变则体现为观念上的长期演进过程。 纸币对金属货币在内容上的“去自然化”比形式上的“去自然化”更深彻,也更重要,因为这涉及 人类货币观念的转变,是抽象的价值符号逐渐取代具体的贵重自然实物的过程,也意味着货币的价 值基础由天然稳定的实际价值向可计算的货币数量(即货币的供给量)与对货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 系的转换。 (摘编自《中国周刊》《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宝石、稀有贝壳等可以被当作货币来实现物物交换,是因为交换双方都需要 这种不易大量获取的物品。 B.当人类从意识层面赋予某种自然物以货币的功能并将之投入使用时,它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 物而成为人类理性的加工品。 C.在货币使用中,人们意识到原始实物货币存在诸多缺点,因此很快用价值比较稳定、易于分 割保存、便于携带的金属取代了作为货币使用的自然物。 D.国家铸币的出现和流通是商品交换突破区域市场范围的必然结果。人们接受和使用铸币是 因为金银等具有天然的内在价值和信用担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 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 项,“交换双方都 需要”错误,原文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偷换概念。C 项,“很快”错误,原文“经过长期的自然淘 汰”,说明自然物被金属取代是个长期的过程。D 项,“人们接受和使用铸币是因为金银等具有天然 的内在价值和信用担保”错误,原文“不意味着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是以信用为担保”,人们接受和使用 铸币不是因为金银等有信用担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细阐述了货币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折射了人类货币观念的演进。 B.文章用“以羊易斧”的例子,阐明了在物物交换的时代,羊和石头都被当作了原始货币。 C.文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金属货币相较于原始实物货币的进步,相较于纸币的不足。 D.文章引用相关经济社会学的权威看法,既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又丰富了读者的认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 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 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B 项,“阐明了在物物交换的时代,羊和石头都被当作了原始货币”错误,“以羊易斧”只是物物交换, 羊和石头不是原始货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关于货币与金银的评价,论证了货币与金银的辩证关系:金银具备货币的职能,但 货币并非仅仅以金银的形式呈现。 B.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是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与金属货币不同的是,它本身不再具有价值,而 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 C.作为“去自然化”的人造物,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但与贵金属相挂钩,还要以发行者的信用 为各种职能依据。它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与形式上的“去自然化”相比,纸币对金属货币在内容上的“去自然化”更深彻而重要,这与人 类的货币观念的转变有关,也意味着货币的价值基础发生了转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 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C 项, “还要以发行者的信用为各种职能依据”中“还要”错误。原文为“而与贵金属相挂钩,或者以发行者的 信用为各种职能依据”,是选择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二、[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审美是人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审美具有共通性也具有民族的相异性。西方 人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中国人则称“生生为美”。“生生美学”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是“生生美学”的文化背景。“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 是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 本面貌,构成“生生美学”之文化背景。“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也体 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一种宏阔的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观的物质的“和 谐之美”的诉求。 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生生美学”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天人合一”之“一”就是“生”,即生命。“生”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气”,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二气 交感诞育万物,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 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善的统一体,也是中国古代生命 哲学的艺术体现。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伸、 音乐戏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 “太极图示”的文化模式是“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呈现一种极 为复杂的“太极图示”。宋初周敦颐所谓“太极而无极”,即指太极无边无极,无所不在。“太极”是一种 阴阳相依、交互施受、互为本根的状态。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 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 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汉画像 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发的虎豹。 线型的艺术特征是“生生美学”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型的艺术, 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块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 间之美,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清明上河图》在动态的多点透视 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完整的风情画面;书法是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舞,最能反映线性艺术 的特点。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存与审美方式, 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 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 要的作用。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2018 年 1 月 7 日《光明日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有着对东方式“中和之美”的诉求,与西方对“和谐之美”的诉求相反。 B.阴阳之道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这一规律最终发展为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C.“太极图式”既描述了生命的形态,也呈现了“天人合一”文化传统中的阴阳关系。 D.中国古代传统书画,通过线型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相互转化的生命之美。 【答案】C 【解析】A 项,“与西方对‘和谐之美’的诉求相反”错误,根据原文第②段“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微 观的物质的‘和谐之美’的诉求”可知,只是与古希腊对“和

doc文档 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语文》12月第02期(专题1—3)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2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芳华芳蕤2021-11-0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