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过关测试(三)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 的抗争、探索 (时间:7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 ,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 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 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 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  ) 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 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 2.《南京条约》签订以后 ,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 ,发 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 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  ) 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 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 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 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 3.(2020·株洲模拟)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 4%,但外商在 广州卸货需要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 10%-40%。《南 京条约》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 口、出口货税、饷税 ,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 纳。”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4.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 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 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外国使节自 1861 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 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 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  ) 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 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 6.1873 年,英国修筑吴淞铁路时,为了不触犯“风水”禁忌,不惜成本将 挡道的大树移栽至别处,而不是一砍了之;还将周边的征地拆迁户们纳入自己 的统一战线来,他们大量雇佣所征地的村民,工资给到了每天 200 文,“乡人 皆踊跃从事,毫无怨怒”。由此可见(  ) A.英国修筑铁路得到周边民众普遍欢迎 B.政府利用英资修筑吴淞铁路造福周边 C.英国刻意淡化侵略注重争取当地民意 D.英国修筑铁路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7.1894 年 7 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 月 3 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 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 场,20 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 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 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 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 8.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 ,盼望能获得 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9.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 ,不准驶出” “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 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 10.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 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 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1.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 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 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12.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 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这一主张(  ) 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 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的平均主义 13.(2020·汕头统考)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 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 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 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 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 14.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 1913 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 700 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 79 个,实业 类 72 个,公益类 53 个,学术类 52 个,教育类 28 个,慈善类 20 个,等等。更 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 312 个,占总数的 45.7%。当时社团大量 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 D.民主共和观念被民众接受 15.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 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16.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 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 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 表明《临时约法》(  )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4 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 题 12 分,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 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 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 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 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 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 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 19 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 ,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 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 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 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 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 系。 ——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 括其特点。(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 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9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的省臣被派 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 不领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 方行政区划的名称。 ——据《元史·百官志》整理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爆发,中断了清季外官改制进程,各省及其行政长官 身份问题遗留下来,同时光复各省迫于内外压力,采联邦制自下而上组建南京 临时政府。各省在用人、行政、理财等方面具有较大独立性,各省军政财等大 权都掌握在都督手中。各省不仅直接办理外交和对外借债,对于临时政府要求 的财政帮助亦不予支持。另外,北京公使团则明确表示,只有临时政府“有统 一军队及财政能力,则可公认为政府”云云。 南北和平实现统一后,南京临时政府虽迫于形势以及自身实力不及袁世凯, 将统一政府的组织权交由袁世凯,但对袁世凯是否忠于共和仍存怀疑,为此处 处防范其形成专制。包括省制在内的政制设计与巩固共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讨论已经脱离了改良地方 行政的初衷,而是各方政治势力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 ——摘编自周生春、孔祥来《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确立的重大意义。(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关于省制改革长期争论不 休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争论的特点。(8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 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历 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 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 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 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 敌。” ——摘自《李鸿章奏折选》 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 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 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12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 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 ,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 。 1900 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 (通常 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

doc文档 单元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2022届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过分伤痛2022-01-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