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7 如何辨析不同语境中的虚词 一、解读高考 1.考查内容。 从考试角度看,常包括断句、文化常识、文言词句,以及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 从选材角度看,以传记文(包括人物传记和史传文)为主,除此之外,还会涉及游记 散文,而议论性文章涉及较少。 从命题角度看,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等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 现;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多以翻译的形式出现。 2.趋势分析 (1)文言翻译永远都是重头戏。实词题一般会考查单音节词,偶尔也会掺杂一两个双音 节词。文言翻译题常因实词(特别是活用)、句式等落实不到位,而成为整个文言文阅读 中最易失分的题。 (2)预计以传记文为首选体裁,但是对于游记散文、议论性文章,在复习中也要多留 心。另外,古代文化常识题和或文言断句题,几是必考题。 二、考点探究 如何辨析不同语境中的虚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具有以下两 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二是不同虚词在相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其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比较。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 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 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 班孟坚[注]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 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 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可以言勇;丧战勋 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 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 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 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 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 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 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 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 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 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 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原文有删改) [注] 班孟坚:即班固,班固字孟坚。 【文章梗概】 作者用忠、孝、智、勇的标准来衡量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行为,认为 他“非人臣人子”,同时指出李陵虽投降了匈奴,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批评,史书上对他的同 情远远超过对他投敌的谴责。白居易在读《史记》《汉书》时,对司马迁和班固未明确地 批评李陵很不满意。本文对为李陵辩护的种种言论进行批评,给了李陵一个全新的历史定 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 项,前句中的“于”是介词, “在”;后句出自《师说》,该句中的“于”是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 “被”。B 项,前句中,由语境“以陵获罪”可知,该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后句出自《廉 颇蔺相如列传》,该句中的“以”是介词,“拿,用”。C 项,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前句中的 “则”是连词,“就”;后句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上下文语境可知,该句中的“则” 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假如”。D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可不译。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答案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因而使自己的身份卑贱,(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 制。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涉及重要虚词“而”的翻译。该句 中有两个“而”,联系上文可知,该句的前一句是讲“会稽之耻”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之羞” 曹沫一定报仇,所以二人才名垂后世。而本句是对李陵的否定,前后构成转折关系,所以 第一个“而”翻译为“然而”,表示转折关系;“苟免”与“微躯”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二个“而” 翻译为“因而”。 【技巧点拨】巧扣语境,妙乎得法 1.他山之石法。成语中许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古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因此, 考生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成语来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唯余马首是瞻”中“是”的意义和 用法,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中的“是”相同,用作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瞻前顾后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在整体把握句子意义的前提下辨析某个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如上题 2 中第一个“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依据前后句子在内容上的关系来 确定的。 3.逻辑检验法。一个虚词有若干个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可将它的每个意义和用 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找出其中语意通顺、逻辑合理的一个,从而辨析出答案。如“因山势高 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乃”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①人称代词,“你,你们”;②指示代 词,“这样,如此”;③副词,表肯定;④连词,表示顺接,“于是,便”;⑤助词,无义。逐 一代入句子进行检验,就可确定该句中的“乃”应为第④个义项了。 4.同位相似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与它相同位置的 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上题 1 D 项“惜哉陵之不死也”和“然五人之当刑也”中的“之”都 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以它们的用法也应相同。 5.因句求词法。先翻译出虚词所在句子的大意,然后再据此辨析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 用法。如上题 2 中第二个“而”,先找出“苟免”与“微躯”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确定其意义 和用法了。 【巩固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 1~2 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 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 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 皖山谷寺、石牛 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则或咎其欲出者”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B.其重之也如此 C.其词有“瑰伟之文……” D.乐其林泉之胜 答案 D 解析 A 项,代词,代黄庭坚;B 项,代词,代苏轼;C 项,代词,他的,指苏轼 的;D 项,指示代词,那,与例句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 项,介词,在/介词,比;C 项,介词, 把/介词,因为;D 项,句中语气停顿。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 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 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诗歌尤其突出,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 把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 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 庭坚游 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3~5 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饱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 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 言于侧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 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5.文中括号内应填的虚词是(  ) A.遂 而 则 B.乃 而 故 C.乃 以 则 D.遂 以 故 答案 B 解析 乃:竟然;而:连接相承关系;故:所以。 6.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① 惟其言而莫之违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 左右请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词,其中“莫之违”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莫违之”。③是助 词“的”。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两个“莫”字意义不相同。 B.“师旷侍坐于前”“琴坏于壁”“有小人言于侧者”中三个“于”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两个“也”字作用相同。 D.“以为寡人戒”的“以为”与《出师表》中“愚以为宫中之事”的“以为”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D 项中“以为寡人戒”中的“以为”是“以(之)为”,两个词,“把它作为”;“愚以为”是 “我认为”。A 项中前“莫”是“没有什么事”之意,后“莫”是“没有谁”之意。 参考译文: 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竟然叹息道:“没有什么事比做人君更快乐,因为 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分开衣襟避开了, 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呢?”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说话,所 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啊!这不是统治人的人应说的话。”周围的人 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戒鉴。” 【积累】副词:何乃其且则(因) (一)何 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

doc文档 2022届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如何辨析不同语境中的虚词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4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Ta-欣2023-03-0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