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 2 分,共 50 分) 1.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答案】D 【解析】从 18 世纪起,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 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故 D 项正确,ABC 属于影响。 2.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 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 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 1849 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 A.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的内容,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 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条约已经明确规定英 方人员的相关权力,但是材料表明清政府还有抗拒情绪,故 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 《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国已经获得特权,B 错误;D 不符合材料,排除。 3.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 “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 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 蜂拥出洋游学”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 B 项正确;题干 材料只能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故 A 项错误; C 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项中的平等对话不符合中国近代的史实,应排除。 4.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 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 作为。这一认识( )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答案】B 【解析】民众没有认识到外部发生的变化,认为“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 主事官员的不作为,说明当时民众并未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腐朽才是造成中国战败的根本 原因,所以这一认识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故答案为 B 项,排除 A 项。材料中民众把鸦 片战争中国战败归咎于主事官员的不作为是在谴责投降派的妥协退让,排除 C、D 项。 5.“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1840 年)战争?……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 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下列关于这场战争 的研究结论,正确的是( ) A.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鸦片和茶叶的冲突是战争发生的根源 C.英国发动战争的决议主要取决于英王 D.进行战争是维护正当贸易的必要手段 【答案】A 【解析】在鸦片战争片前,中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A 正确;鸦片战争爆发 的根源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 错误;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C 错误;鸦片 贸易不是正当贸易,D 错误。 6.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 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 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 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答案】D 【解析】英国通过关税协定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 故 A 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无关,故 B 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 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 C 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 了关税主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 D 项正确。 7.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是由理藩院和礼部负责外交事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 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它削弱了礼部和理藩院的外交权,从 而促使清政府传统外交体制走向衰亡。据此可知,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 ) A.表明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C.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答案】D 【解析】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务,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 代外交,清政府外交与世界接轨,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D 正确;五口通商大臣的 设置不能说明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 A;《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排除 B;《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C 错误。 8.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 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 【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从文明史的角度看”,即西方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B 项强调的是政治上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这是中国的沉沦, 属于革命史观,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A、C、D 均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都 符合文明史的角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9.1865 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 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 器制作以求利益者”。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应该( ) A.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以创办民用企业为主 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有裨民生日用”“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可知, 李鸿章兴办军事工业之时就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A 项正确;B 项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 两项与江南制造局的军事性质不符,排除。 10.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都极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矛头指向清王朝,而《资政新篇》是一个改革内政、挽救太 平天国的改革方案,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故 A 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极大推动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而《资政新篇》无法反映农民阶级的诉求,因此对推动太平天国运 动的开展没有起到极大的作用,故 B 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 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故 C 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主义为指导,而《资政新 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故 D 不符合题意。 11.“(它)的宗教思想本身是中西文化混合的产物,对腐朽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大扫荡, 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材料评述的这一事件(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 C.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质 D.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拜上帝教”属于中西文化思想的结合物,该运动沉重打击 了清王朝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A 正确;B 项是洋务运动;C 项是甲午中 日战争的影响;D 项是辛亥革命的功绩。 12.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 “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C.反对向西方学习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 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 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 项错误;C 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 13.1872—1890 年,洋纱在华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下跌,最低时下跌 1/3 以上;洋布在 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家庭纺织业基本实现了商品化 B.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 C.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D.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1890 年”期间,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洋 纱价格不断下跌,进口迅猛增加,势必会对传统手工纺纱业造成沉重打击,D 项正确;材 料强调的是洋纱大量进口,以其物美价廉冲击中国的纺纱业,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基本解 体和“家庭纺织业”实现了商品市场化,当时存在外国的资本输出、个体家庭生产等多种织 布方式,洋纱进口不能说明是中国的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也不是“土布”、“洋 布”的竞争和后者“更具有市场竞争力”,ABC 三项错误。 14.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 “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 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 A.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B.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D.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答案】C 【解析】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材料中从“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到“抛却了以天 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 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故 C 项正确;A 项的“取决于”和 B、D 项的“彻 底”表述绝对,故排除。 15.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打败了现代国防没

doc文档 第五单元(达标试卷)-【新教材精创】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期末备考必备(中外历史纲要)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2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双面君王2022-10-3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