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重点实验梳理(初二上册) (一)观察水的沸腾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装置 1.测量仪器的选取(秒表和温度计) 2.实验器材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① 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 ② 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③ 选:根据预估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 ④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⑤ 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 面相平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实验操作要点 4.缩短把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的方法 :①加大酒精灯火焰②使用初温较高的水;③给烧杯加盖子; ④减少水的质量 5.验证水的沸腾需要吸热的方法(熄灭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实验现象 6.水开始沸腾的判定:观察到烧杯中水的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且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 大,到水面时破裂 7.沸腾过程中气泡的特点(如图所示) 沸腾前 沸腾时 8.水沸腾时,烧杯口“白气”的状态及成因(“白气”为液态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实验分析 9.表格数据中不随时间变化的温度为水的沸 10.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温度/℃ 时间/ min 11.温度-时间图像分析 ① 与时间轴平行的曲线对应的温度为水的沸点; ② 沸腾前,水温变化特点(先快后慢)及原因(水温升高,加快了汽化,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 大,加快了水向周围散热) 12.水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① 实验时气压低于 1 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低于 100℃ ② 杯口的盖密封较严时,烧杯内的气压高于 1 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 100℃ 13.实验结束后,水的质量相比实验前的变化(水量减少,由于水在沸腾时发生汽化现象,使部分 水变为水蒸气散失到空气中) 14.水沸腾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5.实验收集多组实验数据的目的:排除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二)探究固体的熔化特点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装置 1.测量仪器的选取(秒表、温度计) 2.实验仪器的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3.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 ① 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 ② 看:看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③ 选:根据预估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 ④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 ⑤ 读: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 面相平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受热均匀) 5.固体颗粒的选择[选用微小颗粒的固体(可以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测量更准确; 小颗粒固体受热均匀)] 6.水浴法加热的优点(固体受热均匀) 数据处理与分析 7.实验表格设计 加热时 间/min 温度/℃ 状态 8.绘制温度-时间图像 温度/℃ 温度/℃ 温度/℃ 温度/℃ 时间/ min 时间/ min 时间/ min 9.比较比热容大小(相同时间内升温慢的比热容大,升温快的比热容小) 时间/ min 实验分析 10.熔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及热量的变化关系(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三)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装置 1.选用两个完全相同棋子的原因(便于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2.平面镜的替代物(玻璃板:玻璃是透明的,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玻璃板的选择(薄玻璃板:薄的玻璃板防止玻璃上出现重影;茶色玻璃板能使实验环境变暗,从 而实验现象更明显) 4.橡皮泥的作用(固定玻璃板) 5.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6.玻璃板的放置(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实验操作要点 7.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体同侧) 8.像与物等大的判断:两相同的物体 A 与 B 分别位于玻璃板两侧,使物体 A 的像与物体 B 重合 (像与物等大) 9.如何判断平面镜成虚像(用光屏承接不到像) 实验分析 10.若测得物体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可能的原因(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后支蜡烛与前支蜡 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就测量、玻璃板有厚度、测量长度时存在误差等) 11.多次实验的目的(让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 12.实验拓展(验证潜望镜成像是否左右相反) 实验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 称。 (四)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装置 1.实验仪器的选取(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激光笔) 2.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3.硬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线位置,对光线起漫反射作用) 4.纸板与平面镜的放置要求(纸板与平面镜应垂直,若不垂直则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实验操作要点 5.“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两纸板中任意一纸板向后折观察另一纸板上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 板上没有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6.验证光路可逆的方法(将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实验分析 7.能从光屏不同位置看见光传播路径的原因(发生了漫反射) 8.多次改变入射光线路径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 (五)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命题点: 1.实验仪器的选取(激光笔、平行光源、水槽和水、铅笔、玻璃砖) 2.在界面处发生的光现象的判断 3.不容易观察到光的路径的解决办法[充烟雾、喷水、在黑暗环境(如暗室、夜晚等)中用激光笔 照射] 4.实验数据的测量(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折射角等) 5.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光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角大小关系;折射角大小的变化) 6.在光的折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7.在实验中,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求实验的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在发生折射 时,光路可逆。 (六)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组装 1.实验器材的组装(在光屏上自左向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2.实验前先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的目的(让像能成在光屏的 中央) 3.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的目的(使所成的像稳定且容易对比大小) 实验操作要点 4.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及判断(①用平行光垂直照射到凸透镜,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用光屏承接到最小 最亮的光斑,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②移动蜡烛、光屏的位置,直至在光屏上成一个 等大的实像,记录此时的物距 u,则焦距 f=1/2u) 5.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对调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能否成像及原因(能,光路可逆) 6.在凸透镜前加远视或近视眼镜时光屏移动方向(远视眼镜: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近视眼镜: 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7.蜡烛燃烧逐渐变短时像的变化情况及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的操作(像逐渐向上移动;使光屏或蜡烛 上移或凸透镜下移) 8.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或换用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后,光屏上看到物体的像的变化 (像会变暗些,还是完整的像) 实验分析 9.光屏上可以看到像的原因(光屏上发生漫反射) 10.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1)当物距大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位于 1 倍焦距与 2 倍焦距之间;照相机摄 像机 (2)当物距等于 2 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位于 2 倍焦距处;测焦距 (3)当物距在 1 倍焦距与 2 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位于 2 倍焦距之外;投影仪幻 灯机 (4)当物距等于 1 倍焦距时,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平行,不成像; (5)当物距小于 1 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物距。放大镜 11.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 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远像远,像变大). (七)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命题点: 实验器材与装置 1.实验器材及作用[小车、斜面(使小车获得向下滑动的力)、金属片(确保终点在同一位置)、 秒表(测量时间)、刻度尺(测量路程)] 2.刻度尺与秒表的使用和读数 刻度尺的使用: 用前三观察:零线磨损换整刻;量程适合待测物;分度值,知精度。 测时两注意:刻线紧贴被测处,保持平行不歪斜。 读时三小心:视线正对测量端;读整读零加估读,减掉初值再记录;记录数值和单位。 秒表的读数:如图: 3.在放置斜面时,斜面的倾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倾角太大会使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 太小会造成各阶段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实验操作要点 4.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方法(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记录时间也要如此) 5.减小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斜面长度相等,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倾斜程度相等,减小斜 面的长度) 实验分析 6.平均速度的计算(v=s/t) 7.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计算路程与时间或时间平方的比值,得出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8.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是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逐渐增大) 9.小车从顶端下滑到底端机械能及其转化(小车由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动能增加、重力势能 减小、机械能减小) (八)测量固体物质的密度 命题点: 实验原理:ρ= m v 1.密度的计算或表达式的推导:m=ρv v= m p 实验器材与装置 2.天平的使用与读数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拨:把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调: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左偏右调”或“右偏左调”); 测:称量前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称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 4 左盘中,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 序,在右盘中依次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3.量筒的使用与读数 看:看量程、分度值和单位; 放: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或工作台上; 读:量筒里的液面若是凹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实验操作要点 4.实验步骤的补充、排序、设计或改正 5.特殊方法测密度 (1)称重法 ① 用细线系住固体,用调整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得固体的重力 Go; ②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着固体,将其完全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此时示数为 F,则 F浮=Gο−F =ρ 水 ɡν 排, ρ= Gο ρ Gο−F (2)有天平无量筒(阿基米德原理法) ①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待测固体的质量为 m1 ② 把盛有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上测量,此时天平示数为 m2; ③ 用细线使待测固体浸没在水中,此时天平的示数为 m3,则 F=m3g-m2g=p 水 gV,ρ= m1 ρ m3−m2 (3)有量筒无天平 ① 在量筒内装有适量的水

doc文档 2022年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梳理复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教育频道 > 初中 > 物理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甘之若饴2022-06-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