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 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 A.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B.遵循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2.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 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是 A.“离经叛道” B.“存天理,灭人欲” C.“经世致用” D.“天下为主,君为客” 3.周学熙的华新纱厂以“互助合作”的“华新精神”立厂,郭乐、郭泉的永安集团践行“同号相连,同舟共济” 的“永安精神”。蔡声白的美亚织绸厂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这些近代企业塑造的精神 A.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B.消除了企业间壁垒 C.凸显强烈的国家意识 D.提高了企业的地位 4.贾谊在《新书·道德说》中,以玉为比喻,解释了德有六理(即六德),而六德体现于六经。这说明六 经 A.扩大了三纲五常的内涵 B.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 C.蕴含了性本善的伦理观 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5.林则徐通过翻译资料来了解英国,他对英国人士反对鸦片贸易的言论格外倾心,对英国国王要求商人 尊重中国法律的规定特别看重。以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他还没有意识到英国会发动鸦片战争。材料表明林 则徐 A.天朝上国思想仍很浓厚 B.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正确 C.对国际形势一无所知 D.对英国国情了解不深入 6.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仪中经常提及要 “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 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 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 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7.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荀 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在这个学术和咨议中心,各派名士自由讲学、自由辩论、自由著书立说,言 治乱之事理,献治国之宏漠。材料主要说明,稷下学宫 A.开辟了私人办学的先河 B.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成熟 C.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兼容 D.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8.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9.如图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 首阳山的情景。此作品体现了当时 A.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C.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B.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D.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10.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 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 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 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家国情怀 13.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材料 结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提出民本思想。 董仲舒提出:“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C D “二程”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起来。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A.A B.B 活空谈仁义道德。 C.C D.D 14.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 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 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二、简答题 15.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人的信仰产生了如何影响? 16.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 三、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 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 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 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 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材料二 经过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 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 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 400 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 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 们老祖宗的东西,虽然是好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 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 限的。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依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 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19.自古以来,对义利的探究从未停止,相关讨论通透彻底,且有许多宝贵的认知可供参鉴。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并未反对富贵,而 是反对不符合义的富贵……孔子关于义利关系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周礼的政治伦理规范。“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品格区分的,君子已经不仅是恪守礼的外在社会规范, 将履行角色义务看成获取权力利益的功利手段,而是在心理上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摘编自贾晋华黄晨曦《义务和权利:从礼制到古典儒学的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 朱(朱熹)陆(陆九渊)义利观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切关怀社会发展和极力遏制人们贪 欲之念的想法(朱熹)其义利之辩的主要对象是君主。按照朱熹的思路,君主必须依据天理的要求,无利 欲之私,才能推行王道。他为只要君主有德性,就能很好地治国理民……陆九渊讲义利之辨是要确立道德 的价值观,他认为无论是为学,还是科考,或是做人,都要为义为公,不能为利为私。 ——周茶仙《朱熹与陆九渊义利观之比较》 材料三 晚明时期,昊廷翰在《吉斋漫录》中提出“义利原是一物”,陈第则提出了“义即在利之中,道 理即在货财之中”的思想……明清之际的义利观有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主义的义利观极为看重 社会效果,不再把义利看作是纯粹的道德修养和内圣功夫,而是把“义利”看成是外王事功,看成是富民、 救民的手段。 ——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义利观。 (2)据材料二,归纳朱熹、陆九渊义利观的异同,并指出其根本目的。 (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思想家义利观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变化的根源和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古代义利观的时代价值。 20.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 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 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 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 的原因。 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 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 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 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 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由此说明 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四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 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 21 世纪 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 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 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3)

doc文档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小节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3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那些不懂的错2022-10-29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