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2 写景散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结构,明确景物的特点; 2. 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赏析优美语句; 3、理解写景文章中寄予的情感和作者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赏析优美语句,理解写景文章中寄予的情感和作者的感悟。 一、导入: 冬天,面对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同作者都会有哪些不同的情感呢? ①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咏雪》,通过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 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谢道韫言雪花“未若柳絮因风起”,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文 学才华,描写这个情景时,内心是充满愉悦的。 ②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选择 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 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③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 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 丽景色,抒发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可见,同样的情景,作者寄托的感情往往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写景文章, 体会作者的感悟和不一样的心情吧。 二、写景散文的相关知识: 写景就是描写景物类,基本上属记叙的一种。在写景的文章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 情的依托,情与景总是自然交融的。 1. 抓住景物的特征。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要抓住作者笔下景物的独特之处 才能体会它内在的韵味。 (1)直接在文中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 (2)根据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来体会概括景物的特点。作者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没有 明确的词语直接点明景物的特点,需要我们整体感悟,并加以概括。 2. 写景文章常用的手法: (1)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通感等; (3)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 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例:朱自清的散文《春》描绘了春天里的种种景物。对于春草,作者抓住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萌动的幼芽,用拟人的修辞,挤破泥土的阻碍露出地面的一个“钻”字,二是初生的小 草娇柔的神志、“嫩嫩的”,三是春草的色泽“绿绿的”,四是人的触觉所感“软绵绵的”。对于 春雨,则写出了雨丝的细密,用比喻的修辞,“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雨意的 朦胧,“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又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作用,“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 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 写景文章中的情感与感悟: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感情色彩,但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 出鲜明的倾向性。情与景的关系,一是在写景的同时含着作者的感受,即所谓借景抒情, 借景言理;二是作者的情思完全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客观的写景,但 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叫做寓情于景。 赏析重点语句的答题步骤: 1、技巧上: ①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 ②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③ 表现手法:远近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 ④ 也可以结合重点词语品析。 2、内容上:总结景物的特点,展现了怎样的情景等。 3、中心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作意图。 三、课外文章精读 冬日香山 ①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 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 开会三天,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 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 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 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将山路林 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 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 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A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 , 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 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 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 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 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 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 些攀附在身的柔枝嫩叶;B 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 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的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 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 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枝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 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呈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 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 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 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枝叶 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 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 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 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袖手缩脖,不因人少 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 松柏的形象。 ⑤C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 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 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 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 约,冬天来时我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华, 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来年她会争得更好的花,更好的叶,更浓 的芳香。 ⑥ 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文章着力描写冬日的香山,为什么反复写到春夏秋三季的香山呢? 【答案】用春夏秋三季的花、叶与绿的热闹而繁华的景象,来与冬日的山的素洁与凛然对 比,突出冬日香山的清静,表达自己淡泊宁静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 能结合具体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 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作者重点写冬日香山,写春夏秋三季的花、叶与绿的热闹而繁华的景象,明显是为了与冬 日形成对比,突出冬日香山的清静。再借苏东坡的游承天寺心情,委婉表达自己淡泊宁静 的情怀。 2、文章的语言优美,请从 ABC 三个划线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 【答案】A 句: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枫叶的火红,写出了秋日香山的热闹 之景。 B 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日香山摆脱烦扰,描绘出它享受清静,悠闲 的神态。 C 句: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远眺冬日香山之景比作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冬日香山的清静,安宁,淡雅和谐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 +修辞特点 +内容+中心 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 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任选一句结合内容分析其表 达的情感即可。 3、作者对香山及香山上景物的称呼各不相同,称“灌木”为“它”,称树为“他”,观察冬景有 了感悟以后又称香山为“她”。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作者如此表达的用意。 【答案】称灌木,是因为它在冬日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力,与土和石没有什么区别,因而 称“它”;冬日香山上的松树不畏风寒郁郁葱葱,十分伟岸,如同一个壮汉,就用了“他”;游 览香山后,领悟到了香山的可爱风韵,因而用“她”。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人称使用的用意。文章写作有三种人称,作者在这里运用第三人称 但用字不同,这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的情感不同,要结合具体的描写内容进行分析。文中作 者描写的灌木,在冬日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力,与土和石没有什么区别,因而称“它”;冬 日香山上的松树不畏风寒郁郁葱葱,十分伟岸,在作者笔下俨然一个壮汉,所以用了“他” 文章结尾处,游览香山后,领悟到了香山的可爱风韵,犹如一个女子,因而用“她”。 4、作家写景绘形往往不在于物,而在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情。请简要说说作者通过本 文想表达什么认识或情感。 【答案】对事物的看法应该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人应该 努力减掉各种世俗的不必要的负担,使心灵澄静安闲;人应该具备松柏一样的骨气,不自 卑自惭。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一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暗含于文章的字里 行间,可以结合写景句,作者的议论、抒情句等来分析体会。文末作者写道:”我边走边想, 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 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我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可以看出,作者感悟到:对事物的看法应 该是多角度的,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再结合作者观松后的感悟:他不因风 寒而袖手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 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可以看出作者认识到:人也应该具备松柏一样的骨 气,不自卑自惭。 【练习一】 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① 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 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 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 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②

docx文档 专题12 写景散文阅读(教案)-初中语文系统性阅读教学指导(课件+教案)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4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安稳渡余生2023-03-2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