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先秦时期有思想家主张:“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该思想 家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2.“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了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 A.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B.不耻下问 D. 当仁不让 3.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 4.(2018·山西吕梁期末·历史解释)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 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 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借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 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5.《庄子·杂篇·天下》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 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6.“如何治国”是历代统治者探讨的一个焦点问题。春秋时期的管子认为:“虽有巧目利手, 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 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的是 A.君主的才能 B.制度的建设 C.人才的任用 D.创新的意识 7.《汉书·董仲舒传》记载:“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 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董仲舒的主张是 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 8.汉代全面推行孝德观念,大力推广《孝经》,以孝德为推选官吏的主要标准。下列表述 能够体现其真实意图的是 A.“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 B.“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9.西汉公孙弘拟定的太学章程中的内容有:“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即 太学生)。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 属所二千石。”这表明太学生 A.悉出于名门望族 B.来源于地方学校考试合格者 C.完成学业即可为官 D.人学资格有德行等方面的要求 10.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 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11.(2018·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解释)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妇女有财产继承权, 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离婚,甚至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女方就可以主动提出离婚。这说明 宋代 A.妇女地位逐步提高 B.理学影响范围有限 C.“三纲五常”尚未出现 D.儒家伦理已法律化 12.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 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 A.荀子的“君舟民水” C.王阳明的“心学” B.朱熹的“理学” D.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13.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 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 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 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14.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禀赋之自然” 15. (2018·宁夏育才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解释)下面文字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全 书》卷一中说的话。这表明 “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 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 A.“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 B.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 D. 陆王心学继承程朱理学核心理念 C.“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16.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定“天理”存在,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主张男女 平等,其意在 A.抨击君主专制 B.推翻儒家思想 C、发展传统儒学 D.迎合市民趣味 17.《明夷待访录》记载:“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 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表明黄 宗羲 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废除宰相的弊端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位应该世袭 18.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 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表明顾炎武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主张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B.认为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D.主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19.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 B.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D.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20.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 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翻地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 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C.明清儒学家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B.明清儒学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参考答案 1.B【解析】紧扣题干中“尚贤”和“有能则举之”的信息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要选拔有真才实 学的人为官,这符合墨子“尚贤”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 2.C【解析】紧扣题干材料中“学子贫且贱”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没有贵贱之分,故 选C项。 3.D【解析】紧扣题干材料中“隆礼”和“重法”两个关键词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故 D 项 正确。 4.D【解析】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Y 越礼制,想 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作者主张维护西周分封制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的要求, 其观点符合儒家所主张的“礼”,故D项符合题意。 5.C【解析】紧扣题干材料中“泛爱兼利而非斗”可知,它体现了“兼爱”“非攻”的思想,这是墨 子的主张,《节用》也是《墨子》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 6.B【解析】管子的大意为:治国应该依照规矩和法律来治理,不能随意更改,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只有严格推行法治,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在这里,管子强调的是制度的作用, 故选 B 项。 7.D【解析】结合题干中“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可知,董仲舒在此强调的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故选 D 项。 8.C【解析】思想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汉代统治者注重为官的孝德,其根本目的是把这种 对父母的孝顺推及对君主的忠诚,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 9.D【解析】结合题干中“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 2 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人不悖所 闻者”可知,太学生人学具有严格的品德要求,故D项正确。 10. A【解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意指陆九渊的“心即理也”,强 调内心的作用,故 A 项正确。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心学并不是强调随 意性,而是“致良知”,故 C 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 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11. B 过程,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夫为妻纲”,妇【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地位 逐步提高的女受到压抑,但材料说明理学影响范围有限,故 B 项正确:“三纲五常”在宋代 理学中已经出现,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伦理上升为法律条文,故 D 项错误。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反映的是王阳明的思【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心”“良知”等关 键词并想主张,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13.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 务””不关心则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故选 B 项。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故 A 项错 误;C 项表述过于绝对;D 项不能准确体现题干主旨。 14.A【解析】根据题干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可知,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 中,是人固有的本性,因此只要发掘每个人内心的良知,便可以成圣贤,故 A 项符合题意。 B项是朱熹的观点;C 项是王夫之的观点;D 项是李贽的主张。 15.B【解析】“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思想,但这不能完全概括材料中王守仁说的话,比较 片面,故 A 项错误;由材料中王守仁的话可知,陆王心学依然强调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 说明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的藩篱,故B项正确;“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根基,故C 项错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三纲五常”,材料中陆王心学没有完全继承,故 D 项错误。 16.C【解析】明清时期,理学思想越来越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性发展,李 贽对此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其目的是去除儒学中不合理的成分,使儒学更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故选C项。A 项是黄宗羲的观点;B 项表述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 17.B【解析】根据题干中“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可知,废除宰相 制度后,天子失去了一方制约,故B项正确。黄宗羲反对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君主制度, 故A项错误;C、D 两项不符合题意。 18.D【解析】根据题干中“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可知,顾炎武主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相结合,故选 D 项。A、C 两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意思是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一定的弊端, 故B项表述 19.B【解析】材料中的“民主性”是指反对君主专制,强调人民主权,所以“天下为主,君为 客”最符合民主性特征,故选B项。 20.A【解析】结合题干中“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和“中国传统学 术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doc文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必修三全册选择题专项训练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黄粱一梦2022-08-0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