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见文化常识 (一)教材常见别称、代称 1.菡萏:荷花的别称,在《荷叶·母亲》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2.鸿雁:书信。如《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洛阳边”。 3.星汉、星河:银河。如《观沧海》中的“星汉灿烂,若出其中”。 4.杨花:柳絮。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 5.匹夫:平民百姓。如《论语》中的“匹夫不可夺志也”。 6.征人、征夫: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 7.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如《木兰诗》中“当户理红妆”。 8.烽火、烽烟: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泛指战事。如《春望》中“烽火连三月”。 9.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如《木兰诗》中“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0.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如《陋室铭》中的“往来无白丁”。 11.鸿儒:博学的人。如《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 12.金经:佛经。如《陋室铭》中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岱宗:泰山。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 14.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如《泊 秦淮》中的“隔江犹唱后庭花”。 15.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16.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如《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 17.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被风吹散。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 烟直”。 18.暖树:向阳的树。如《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 19.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如《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 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黄发:老人,旧说是长寿的特征。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21.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22.丝竹:代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 23.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如《岳阳楼记》中 的“迁客骚人”。 24.庙堂:朝廷。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5.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泛指月亮。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千里共婵娟”。 26.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如《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 梓”。 27.文庙:孔庙的别称。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又称孔庙为文宣王庙。 28.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如李商隐的《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 29.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也可借指女子。如《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30.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布衣之怒”,《出 师表》中的“臣本布衣”。 31.兜鍪(móu):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借指士兵。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 32.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如《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 33.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 青”。如《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34.南冠:俘虏的代称。如《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 35.社稷:代指国家。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二)常见称谓称呼 1.人名称谓 姓名最初由“姓+氏+名”构成,其中“姓定血统,氏别地位”。后逐渐演变为“姓+名”。此外文人或有身份地位 的人还有字、号等,有“称己用名,称人以字”的说法。 (1)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意义相关性。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杜牧字牧之,辛弃疾字幼安, 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 (2)号: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 别号:即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以居住地或室名为自己取的别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苏轼号东坡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等。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表明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也有人以号明志 如:周敦颐号濂溪先生,诸葛亮号卧龙,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② 尊号:即死后门人、后人对其的称呼。如: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称诸葛亮为“诸葛武侯”。 ③ 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发的荣称。如: 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谥号“文正”,岳飞谥号“武穆”。 (3)古人其他称呼方式: ① 称籍贯:以出生地命名。 如《马说》的作者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② 称官名:以官名来命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称姓杜的朋友为“杜少府”。 ③ 称官地:以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称王昌龄为“龙标”, 《三国演 义》中用“豫州”指代当过豫州牧的刘备。 2.常见称呼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 (2)公:对男子的尊称。如陈康肃公。 (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如《湖心亭看雪》中的“莫说相公痴”。 (4)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卿今当涂掌事”。朋友、夫妻间也以“卿”为爱称。 (6)臣:古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如《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 (7)宗师:对一省总管教育的学官的尊称。如《范进中举》中胡屠夫说:“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 的。” (8)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如《核舟记》中的“虞山王毅叔远甫”。 3.敬辞类 (1)令:用于对方的亲属。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2)尊: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尊上、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对方父亲)。如《陈太丘 与友期行》中的“尊君在否?” (3)贤:用于平辈或晚辈。 贤弟、贤侄。 (4)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高足。 (5)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答复、光顾等。赐教、赐复。 (6)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惠顾、惠存、惠赠。 (7)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8)垂: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垂爱、垂问、垂询、垂念。 (9)公、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如《湖心亭看雪》中“莫说相公痴”。 (10)大兄:对朋友辈的敬称。如《孙权劝学》中“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11)特定对象:①对帝王:万岁、圣上、陛下、大王、天子、圣驾。②对将军:麾下。 (12)其他:贵姓、贵庚、久仰、劳驾、赏光、赏脸、大作、大驾。 4.谦辞类 (1)家: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如《陈太丘与友 期行》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2)舍: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中比自己年纪小的亲属。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弟、小女、小儿、小店。 (4)生: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谦称自己。晚生、小生。 (5)鄙、愚:用于自称。 鄙人、鄙见、愚兄、愚见。 (6)拙: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拙作、拙著、拙见。 (7)敝: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敝姓。 (8)特定人物对象:①帝王自称:孤、寡、朕。②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③读书人自称:小生、 晚生(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晚学、不才、在下、不肖。④老人自称:老朽、老夫。⑤女子自 谦:妾。 5.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 (3)垂髫:垂下来的头发,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4)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5)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6)及笄:女子十五岁。 (7)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8)而立: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中的“三十而立”。 (9)不惑:指四十岁。出自《论语》中的“四十而不惑”。 (10)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11)花甲、耳顺:六十岁。“耳顺”出自《论语》中的“六十而耳顺”。 (12)古稀:指七十岁。 (13)耄耋:指八九十岁,泛指高寿,老年。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14)期颐:指一百岁。 (三)古代统计单位 1.古代计量单位 (1)转: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如《木兰诗》中的 “策勋十二转”。 (2)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如《登飞来峰》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如《愚公移山》中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4)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如《马说》中的“一食或尽粟一石”。 (5)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也被当作一种计量单位。如《鱼我所欲也》中的“万钟于我何加焉”。 (6)黍: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如《核舟记》中的“高可二黍许”。 2.古代计时单位 (1)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 “定更”。如《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 (2)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是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 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四)古代地理称谓 1.地理常识 (1)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汉阳、洛阳、江阴、华阴都符合这一原则。如《愚 公移山》中“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 (2)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3)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 (4)三秦:古代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如《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 (5)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湖南、湖北)一带。 (6)河南、河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的地区。 2.常见山川、关隘名 (1)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如《使至塞上》中的“长河落日圆”。 (2)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4)岱:指泰山。如《望岳》中的

doc文档 专题10 文学文化常识2 常见文化常识—河北省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讲义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蔷薇的坚强2022-10-1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