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课《说木叶》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桅杆(wéi) 窸窣(sū) 陇首(lǒng) 秋风袅袅(niǎo) B.冉冉(rǎn) 漂泊(pō) 橘颂(jú) 不落言筌(quán) C.焦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ān) 接踵而至(zhǒnɡ) D.征戍(shù) 涔阳(qín) 褐色(hè)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心有余悸(jì)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 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 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 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 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金。 A.传颂 精妙 几乎 B.传诵 精致 简直 C.传诵 精妙 几乎 D.传颂 精致 简直 4.下面四句诗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D.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 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呀。 C.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 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 的微笑。 二、基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 兼职清华,与梁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 出来的该是做派盎然的世家子弟才对,可是,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 1928 年考入清华园,读物理。两年后, 林庚突然发现自己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忘情,于是找到了国文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 不久,他就成了国文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以至 于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 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律,一样的措辞,一样 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日,先生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先生的新诗生涯,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 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标高格。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 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曹禺一人可比。 1933 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 自清的助教。1934 年夏天,东北烽烟渐盛,阴影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 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 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他还是不忘烽烟弥漫的北 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挥 戈南下,在厦门大学开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 —《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 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均有新论,笔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 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 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绝意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 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 静静、自自在在做着自己的事,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人说:“先生从不涉 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 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 知”了。先生却不以为意,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 80 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 然的《西游记漫话》,遂成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 92 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 保持着本真自然的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 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 97 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 坐窗前,仰望苍天,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 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 我们的诗人,去了。 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了林庚先生的身世,写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是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这和后文写林庚先生的布衣情怀构成了对比。 B.林庚先生创作的新诗亦有一抹唐诗的风韵,独树一帜,诗中洋溢着翩翩欲飞的少年精 神,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 C.在清华园就读期间,林庚以创作新诗而闻名,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而在当时的清华, 只有曹禺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D.林庚先生在晚年依然治学不辍,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撰写的《西游记漫话》成 为明清小说研究的又一高峰。 7.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主要从新诗创作、学术研究成就、布衣情怀三个方面为我们再现 了一个淡泊名利、保持本真自然的学者和诗人形象。 B.林庚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沉淀,旧体诗词创作水平已达到极致,现代人无论如 何努力都难以写出超越古人的诗作。 C.林庚钟情文学,才思敏捷,开始新诗生涯不久,就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从 此他就有了“诗人”头衔,成就大名。 D.林庚淡泊名利,专情研究,过着简单的生活,拥有简单的心境,向世人展示了他大师 的胸怀,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8.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攻文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 阐述。 三、提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指出“落叶”与“木叶”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处的: “木叶”,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但这不代表“木叶”意象就可以取代 “落叶”。“落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别的,“落叶”与“木叶”是两个完全独 立的诗歌意象。 一、“落叶”是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形象。 “落叶”,着重在“落”字,可以飘摇于空,但更多的情况是委顿于地;而“木叶”几乎从来 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叶。“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顾况《游子吟》)这里写“落叶”仿 佛绵绵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让人如见叶落之形,似闻风行之声,虽是空中之叶,却完全 不包含树木的形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里的 “落叶”显然是覆盖在地面的,所以才掩盖了人的行迹。而历代的诗人,也仿佛都特别喜欢 地面上的落叶: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长恨歌》)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秋风词》) 在庭院里,在家门前,在台阶上,也许地点不同,但秋天的“落叶”都是铺陈子地的。 我们再看看课文中引用的写“木叶”的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木叶”后的动词,常常是“下”。有时是“脱”,这些动词刻画出树叶自枝头脱离而下的动 态,它是飘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 《渡河北》),那树叶竟然还没有脱离枝头,只随风摇动,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落叶”和“木叶”是两种不同状态的秋叶。“木叶”造成的联想是包含 着树木的形象的,是树叶从枝头飘摇而下的画面;而“落叶”则摒弃了树木的形象,仅仅是 秋叶本身,并且常常是铺陈在地面的。 二、“落叶”有别于“木叶”的诗歌境界。 “落叶”与“木叶”唤起了不同的联想,塑造出不同的诗歌形象,自然也就创造出不同的诗 歌意境。“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因为“木”这个字的暗示和“下” 这个字的提醒,整棵树的形象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人感受到一种树木落光叶子之后的 疏朗、萧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 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落叶”,没有肃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单薄的“叶”的意蕴。它们向我们传达着这 样的暗示:枯萎,飘零,无所归依。所以,那些写落叶的诗句,常常带着游子的感伤,去 国怀乡者的孤寂,或者怀才不遇者的愁闷。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游子吟》里有落叶:“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客堂无丝桐,落 叶如秋霖。”游子漂泊,岂不正似落叶无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为“木”暗示的沉稳、 坚固,“叶”的漂泊无依将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将大打折扣。 白居

doc文档 第12课《说木叶》(备作业)-【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下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7 页 0 下载 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MrsH°2022-10-2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