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届北京高三语文 文言文第五阶段训练 篇章一: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 5 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 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 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 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 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 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 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 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 (1)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 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 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 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 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时不胜月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时间:季节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不同 的一项是( )(3 分)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 篇章二: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 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 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 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 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 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 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 不概于圣概:大略 ② 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 ③ 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 ④ 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 ⑥ 抑人事乎抑:还是 ⑦ 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 ⑧ 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文深闳杰异 D.④⑤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 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 吾无取乎尔也 5.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 分) 篇章三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 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 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 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 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 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 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 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 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 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 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 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 (4) 以此二子解沮 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 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 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 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 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贵耕战而贱儒生 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 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D.薄夫敦,鄙夫宽 )(3 分) 防:防备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上下乱而阴阳谬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C.此礼义为业者也 D.人民为善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国之所以存者 开不为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 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 分) 篇章四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 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 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 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 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 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 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 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 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 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 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 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 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 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 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

doc文档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北京市高三语文文言文第五阶段训练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73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回忆是暖的2022-12-1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