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基础训练三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基 本特征是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实行改革开放 C.思想得到了解放 D.城镇化进程加快 2.1954 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 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3.1956~1966 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 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农业走集体化道路,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D.邓小平以铁路为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 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 “这里”是指 (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5.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 志着 (  ) 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6.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 革开放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感谢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 桥” 7.20 世纪 90 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某电视剧有一庆典场景:市领导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 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所说的“伟大胜利”指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 C.对手工业改造的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9.下表是 1956~1964 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1960 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 1961 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10.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 创作于(  )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1.雁塘头的 17 户社员,1978 年以前只有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台缝纫机,到 1981 年有了 16 块手表、15 台收音机和 7 台缝纫机,还增加了两辆自行车。雁塘头发 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B.实行包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C.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13.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 明当时我国 (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14.20 世纪 60 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杨伟名牵头写的万言书《当前形势怀感》,描 述了当时的农村情况:“就农村而言,如果拿现在和合作化前比,使人感到民怨沸腾代 替了遍野歌颂,生产凋零代替了五谷丰登,饥饿代替了丰衣足食,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 面貌代替了昔日的景象繁荣。”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三大改造的推行过于激进 B.“八字方针”落实不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1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D.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6.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 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7. “1992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 起了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这首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之所以说“天地 间荡起了滚滚春潮”,是因为邓小平( ) A.发表南方谈话,在关键时期推进了改革开放事业 B.提出“一国两制”,妥善解 决了香港问题 C.支持农民的创造精神,推动家庭联产承包制 18.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 D.大胆决策,建立经济特区  A.安徽、江苏  B.江苏、四川  C.安徽、河南  D.安徽、四川 1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时,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 )  ①包产到户  ②包干到户  ③集体经营  ④休养生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0. 建 国 以 来 我 国 农 村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 调 整 经 历 了 四 个 步 骤 依 次 为 ( ) A . 土 地 改 革 、 人 民 公 社 化 、 农 业 合 作 化 、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B . 土 地 改 革 、 农 业 合 作 化 、 人 民 公 社 化 、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C . 农 业 合 作 化 、 土 地 改 革 、 人 民 公 社 化 、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D.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比 21.“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新娘进凤阳。”而“1979 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 年增长 49%,卖给国家粮食 4450 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A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 22.下面这幅宣传漫画最先出现在建国后的哪个时期( ) A.过渡时期  B.一五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3.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 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24.1992 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 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他为经 济体制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是(  ) A.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B.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二、综合题 25.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 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年份 461 510 535 575 610 农业总产值 ——《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 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 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 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 年 7 月 23 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 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 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 1952~1956 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 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 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 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26.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规划往往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态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 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 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1978~1984 年粮食产量统计柱状图(单位:百万吨)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以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1991~ 1995 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 11%左右 ……对外开放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工业到基础 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总体开放格局。 ——王炳文《新中国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回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有何推动 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 1978~1984 年中国农业经济呈现的态势,导致这一态势的政策因素 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八五”时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4)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

doc文档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基础训练(三)历史试卷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8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病气三昧2023-01-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