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 新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 一、选官制度 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 原始社 禅让制 --- 贤与能 世卿世禄制 --- 血缘、世袭制 会: 夏商周: 军功爵制 察举制异化 战国时 察举制 期:察举制 西汉: 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 选拔权: 中央掌握 制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 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 1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1 )含义: 时间、内容、选拔权及标准 曹魏创立 中正官 九等 选拔权 : 中央 依据 (或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 具体做法: 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 小中正官各一人, 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 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 评语。 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 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1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2 )演变 选拔权: 从中央掌握到被世家大族控制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选拔依据: 从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到只看家世 1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 )评价 A. 进步性:(历史纵横 P38 ) 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弊端: 标准发展到主要看重家世,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 其势力、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 逐渐成为维护 士族特权的工具 2 、 科举制 ( 1 )概况:①创立: 隋炀帝 进士科 唐朝 ② 完善: 唐太宗: 增加 进士 明经 武则天: 武举 殿试 唐玄宗: 高官 提高 ( 2 )选拔权及其依据: 中央 (考试)才学 古 代 科 举 制 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 花 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 人 2 、 科举制 ( 3 )意义 积极意义:公平公正 扩大了统治基础; A. 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B. 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E.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F. 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 评价 ( 2 )局限性: 1. 禁锢了思想,强化 儒家正统地位; 2. 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科学 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 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 原因之一。 选官制度演变特点(趋势):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隋唐 世卿世禄:血缘 科举取士:才能 西周 魏晋 九 品中正:门第 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军功 特点 : 战国 汉朝 察举征辟:孝廉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平、公正,客 观, 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 回顾:隋唐之前的中央官 制 三公九卿制度 1. 秦朝: 内( 或中)外朝制度 2. 汉朝: 三省制度 3. 魏晋南北朝: 4 、隋唐: 三省六部制 隋唐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帝 意义: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A. 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起草政 (审核政令)(执行 政务) 令) B. 相互牵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吏 户部 礼 兵 , 削弱了相权, 刑部 工部 C. 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部 部 部 加强了皇权。 D.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E. 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深远影响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三、赋税制度 1 、租调制: 魏晋开始 基础(前提):均田制(土地国有) 2 、租庸调制: 唐初 基础(前提):均田制 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 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 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 意义: A. 保证 农民 生产时间,调动劳动积极性; B. 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链接:杨炎与两税法 人物小传 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 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 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 ( 780 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 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 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 一大改革。 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 法? 3. 唐中期以后:杨炎 两税法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 P40 史料阅读,归纳、概括 ( 1 )原因: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安史之乱后, 土地兼并 严重 / 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 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 ( 2 )内容: ①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 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 3 )意义: 简化 ... 扩大 ... 、保证了财政收入。 改变了 ... ,减轻了 ... 。 问题探究 阅读教材 P41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 弊端: 1. 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 2. 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 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 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4. 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 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唐朝赋税制度 背景 目的 标准 影响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均田制实施 均田制无法推行 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解决财政困难 人丁 财产 ① 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① 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 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② 简化税收名目 ③ 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③ 扩大收税对象 ④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 探究:归纳隋唐赋税制度有什么新特点(演变趋 势)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 征税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 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 ① 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 宗,不以丁身为本。” 标准 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 人身 控制 变。 粟。 (均田制)成年男 (租庸调制) (两税法)取消租 ②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以庸代役” 庸调和一切杂役 种类 ③ 税种由繁杂到简化,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 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时间 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 内容 ④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 由实物到货币,扩大了收税对象 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纳布为调;纳布代役 对象 为庸 达标检测 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 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 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 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 代科举相比,宋代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A

ppt文档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22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一个很ok的女人2022-03-30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