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单选题 (20 题) 1.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表述正确的有: ①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与中国在商鞅变法同一朝代发明的“司南” ② 造纸术成为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从西汉发明纸正式开始的 ③ 标志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与中国出现集大成的中医著作, 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的成就大体同一个朝代 ④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约与最早起于中国出现最早的世界纸币同一个朝代 ⑤ 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是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的结果 ⑥《农书》出现朝代与中国颁布现行公历比欧洲早了三百多年成就是相同朝代 ⑦ 明末清初中国具有代表性科学技术成就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出现的不同点是西方以 实验科学为主而中国仍以总结文献著作为主要形式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 2.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 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由此 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时 官办书 民办书 性质不 其他性 期 院 院 明 质 110 509 101 0 720 51 181 63 1 296 972 507 216 4 2 200 935 721 22 宋 代 元 代 明 代 清 合计 1 699 3 代 878 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4.1898 年,光绪帝下诏创立京师大学堂,其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 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从 中可以看出 A.传统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办学以培养西学人才为主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5.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 官》之旧典也。”作者强调 A.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B.官学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 C.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 D.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6.下图为发表于 1909 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漫画的寓意是( ) (说明:图中文字是“秘密文件”“未经宣佈”)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C.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7.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 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 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D.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8.《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 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9.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 增长(25%)美国 1984 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 (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 我国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10.到 2022 年,我国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将进一 步健全。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历程,其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C.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1.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 讲学的书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 可知宋代 A.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12.1902-1906 年,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共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 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 人等。这表明(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培养人才处于转型时期 D.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13.下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  ) 表 1935 年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三部儿童电影 电影名称 主要内容 《小天使》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一个理想的健全的儿童 《迷途的羔羊》 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流浪儿童的挣扎与奋斗 《幼年中国》 在整个民族求生存的背景下,儿童如何训练使用自己的力 量来为新中国造就一线曙光 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 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14.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 4 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15.中国民间每逢春节都要贴年画、道“吉祥”,寄托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16.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 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17.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18.《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曾有人记载商汤 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 ) 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 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 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 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汉官仪》记载:“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汉顺帝使明 识礼乐的宋登“持节临太学,奏定典律“。这反映了(  ) A.太学注重培养社会实用人才 B.太学是议定国家大政方针的场所 C.太学承担了礼仪教化的职能 D.太学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20.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A.A B.B C.C D.D 二、材料分析题(2 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通用语推广大事记(部分) ——据孙海娥《我国国家通用语》等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通用语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82 年,首 次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载入宪法,这既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的 目的,也有全面发展经济的考虑。2000 年 10 月,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其中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2012 年 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中增加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2018 年“推普脱贫攻 坚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重要什用,打赢脱贫攻坚 战。 ——据永全《新中国 70 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我国国家通用语推广的特点,简析其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是在商鞅变法的战国时期发明的;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伤寒杂病论》是中国 集大成的中医著作,创造性提出辩证施治方法;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同一时期 四川出现最早的世界纸币交子;中国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思想解放;元代王祯著有《农书》,同一朝代中国颁布与现行公历接近却比欧洲早了三百 多年的《授时历》;明末清初《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以总结文献著作为主要形 式,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以实验科学为主不同,说法①③④⑤⑥⑦均正确,B 项符合题意; 我国现知最早的纸是西汉时期的,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可以大量生产和使用,才 算得上是真正的书写材料一次伟大革命,说法②错误,与之组合的 ACD 三项是错误的。 2.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问题中“根 本”这个词。根本的不同点往往会体现在性质或者目的上。司马迁说过“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因此《史记》的编纂是个人的事业;《资治通鉴》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作者是为了 警醒皇帝而编纂的这本书,这是根本的区别。此外在编纂体例上《史记》是纪传体;《资 治通鉴》是编年体,语言风格也有差异,但在真实性上两者没有差异。 考点: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 家与史籍·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名师点睛】《史记》和《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但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史书编纂体例。《资治通鉴》不是 二十四史之一,但它总结了自战国至五代以来的历史,是一本总结类的编年体史书。两者 在修史的要求上基本一致,都尽量真实地反映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是《资治通鉴》收集的 历史很多都是取自于前人的史书,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 3.B 【详解】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 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 化的趋势,故 B 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 A 项错误;元代书 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故 C 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法得出 “

doc文档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强化训练--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我不再被爱2022-06-2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