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 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 一 语文 2022.1 注意事项: 本卷共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 区域。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和“差序格局”的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 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柳诒徵的《中国礼俗史发凡》,从历 史上考察礼俗的源流和沿革,也认为古代中国“以礼为立国根本”,提出了礼俗为中国文化 的特色。此两部著作的问世,说明不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历史学出发,都分别从历史和现 实的角度揭示了前现代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礼俗社会特征。此后不久,蔡尚思在《中国传统 思想总批判》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为核心的见解。虽然有关中国文化的核心,有以 “仁”为中心说,也有以“中庸”为中心等各种见解,但唯有“礼”是经过社会学考察,突破观念 性局限,进入社会管理层,具有整合功能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礼治秩序?《乡土中国》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 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 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 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 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又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 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所以,礼俗社会就是以民间 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概而言之,由 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礼俗与礼治是从上层或下层不同方位的表述。依 靠代代相传的习惯势力实施管理,并提升为礼的规范,教化民众服从这种秩序,这是儒家 推行礼治的一贯主张。故以礼治秩序或礼俗社会来概括乡土中国,是认识前现代中国社会 国情,切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重要思路。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 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农民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安身立命,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农 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一视同仁,而 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按照人 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与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 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被公认为传承力最为强劲的中国文化,正 是因为有了“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摘编自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试图对中国基层社会性质作出通论式描述的尝试结果。所 谓通论,不再是对一个社会单元的具体描述,而要提升一步,从具体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 些概念,来表达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也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 《乡土中国》初版于 1948 年,当时西方现代工业技术已进入中国乡村,中国农耕文 明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最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 业文化的替易”。这种“替易”,既能带来进步,也须付出代价。如何减少代价,缓和社会动 荡?无疑,先要认清现实。 费先生曾在英国留学,他熟悉那里的法治传统、契约精神、民主空气。他时常引入西 方社会文化中的事实,同他熟悉的中国乡土社会对比,力求清晰衬托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 质。他还不时把话题引向中国文化传统,在孔子的遗训、孟子的主张、老子的理想和乡土 社会之间,标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关系。 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创造性提出的“差序格局”一词,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百年来少 见的原创概念。书中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不是靠概念和推理,是凭借事实叙述。它在学 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领悟生活现象中的意义和 趣味,心有灵犀的学者可以从中受到学术思考的启发。借助该书,费先生有效证明了生活 与学术之间源和流、本与末的关系,让学术著述放下了端着面孔的架势,避开了高头讲章 式的自命不凡,回归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境界。 (摘编自张冠生《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乡土中国》《中国礼俗史发凡》两部著作从社会学、历史学出发,揭示了前现代 中国社会的礼俗特征。 B.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维持两者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维持,礼则不需要 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 C.礼治秩序是乡土社会的管理秩序,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断、被世界文化史公认为传 承力最为强劲的原因。 D. 《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从具体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原创概念,然后通过叙述事 实,使分析鞭辟入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有多种见解,其中“礼”是能够进入社会管理层的社会制度。 B.乡土社会具有稳定性,是熟人社会。在乡土社会里,传统习俗就是一种礼的制度。 C.费孝通通过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儒道文化对比等,来突出中国乡土社会的鲜明特征。 D.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述具有生动活泼、亲切宜人的风格,这体现了它的现代意 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的引文不能佐证材料一提及的有关《乡土中国》观点阐述的一 项是(3 分) A.“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如何理解“礼治秩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 分) 5.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价值。(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南渡记(节选) 宗璞 ① 孟弗之永不会忘七月二十九日 清晨北平城内的凄凉。 他因半夜未睡,早上起身晚了,正在穿衣。“三姑父,”吕贵堂在外间叫,接着冲进内 室,扑咚一声跪在地下,抱住弗之双腿。“怎么?什么事?” “完了!全完了!”吕贵堂抬起头,满脸泪痕,“咱们的兵撒了。北平丢了!” 昨夜兵车之声果然是撤退!弗之长叹,扶起吕贵堂来。妻子碧初闻声过来,眼泪扑簌 簌落下来。“南边的工事都拆了,昨天还严严整整,今天躺在那儿,死了一样。三姑父,您 说怎么办哪!?”吕贵堂呜咽着。 “我出去看看。”这些天虽有战事,北城一带铺面大都照常开。而这时所有的铺面都上 着门板,街心空荡荡,没有人出来洒扫。绚丽的朝阳照着这一片寂静。地安门依旧站着, 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 地安门南有一个巡警阁子,阁子里没有人。再往南有一个修自行车小铺,门开着。弗 之走过去,见一个人蹲着摆弄自行车,这人抬头说:“我打门缝里瞧着了,难道咱们真不能 打!”他们并不认识,可在这空荡荡的街上,他们觉得很贴近。 弗之摇摇手,转身回去。到家后,碧初泪盈盈地说了一句:“往后日子怎么过啊!”弗 之没有应声。 下午,弗之坐老宋的车出城。街上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很少几家小门面开门。车到校 门,校警照例举手致敬礼。弗之命停车,问有无惊扰。回答说前几天日本飞机在清河扔炸 弹,听说伤亡不大,校内还平静。他说完这些,问道:“听说宋哲元军队撤走了?您说这是 真的?”弗之点头。校警忽然哇地哭起来。老宋愣在那里,半天不开车。 弗之去庄卣辰家。从两扇红门进去,阒无一人,满院荒草,侵上台阶。听差出来说庄 先生在实验室,好几天没回家,饭都是送去吃。 弗之回到方壶。淡黄色的纱帘依旧,房中摆设依旧,弗之却觉得一切都大变样了。他 一个个房间走过去,都开开门看看,只觉得空落落的,还有些陌生。他慢慢走到书房,看 见乱堆着的高高的一摞摞书和横七竖八的文稿,心里安定了许多。他在桌前站了一会儿, 抚摸着压在文稿上的水晶镇纸。他不能坐下来。他得马上和秦校长联系。 电话不通,飞机仍在头顶,他觉得不能在家里,必须往秦家去商量办法。他正要往外 走,卣辰来了。“实验快完了,只要再有三天时间。” 卣辰不等问便说。然后歉然微笑:“我 就知道实验室!”弗之说:“学校是要南迁的,这种局面维持不了多久。” 卣辰说:“你们书 籍装箱迁起来容易,我们的实验室怎么办?一年半载盖不起来。一个好学校的条件是师资 和设备。” “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人不死!”正说着,门铃声响,秦校长来了! “飞机过了我出来看看。”秦校长声音低沉,说话很慢,好像常在推敲自己的话。 “学校怎么办?”卣辰问。 “南迁。弗之回来很好,今晚开校务会议,讨论怎样准备南迁。” 当晚校务会议开过以后,接连几天,作为教务长的弗之上午都在办公室照料遣散学生, 每人发二十元旅费。能组织到一起的,便三三两两结伴往长沙。下午他大都到图书馆照看 整理书籍。书库里很乱,一箱箱的书堆得很高,书架上的书有的歪着有的倒着,有些善本 书就拥在肮脏的地板上。那地板是厚玻璃的,平常总是擦得纤尘不染。从下层往上看是迷 朦着云雾的乳白色的天,从上层往下看是一片半透明的湖水。多少卓伟之才都是从这里走 出去的。弗之爱这书库,甚至也爱这玻璃地板。他不止一次从地板上拾起一本书,用袖子 擦去书上的浮尘,还用袖子擦擦地板。 “孟先生!我们收拾了有什么用!现在还能运出去?等于给日本人整理。”一个图书馆 职员抱着一摞书,看见弗之的举动,苦笑道。 弗之一怔,也许真的运不走了。但是他必须说一句话,这句话似乎在他身里长大着。 “我们会回来!”他几乎在嚷。收拾书的人抬头看他,有人用沾满灰尘的手擦眼睛。 “我们会回来!”有人应声说。 弗之从图书馆回家,见如血夕阳沉落,简直想对着整个校园大声喊:“我们会回来!” (有删改) [注]① 指 1937 年的 7 月 29 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3 分) A.弗之对中国军队的撤退早有怀疑和预料,说明他对国家抵抗日军的侵略从不抱希望。 B. 弗之和修车师傅两个人“觉得很贴近”,是因为他们在空荡荡的街上都感到十分孤独。 C.整理图书馆的书籍情景,既表现弗之对书籍爱惜,更突出战事突然和北平城的混乱。 D.庄卣辰对弗之歉然微笑:“我就知道实验室!”表现了他沉浸于学术,完全不问国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 “三个门洞,如同哑巴一样,只有沉默。”运用比拟手法,写出地安门一带的寂静, 突出北平沦陷后的空荡冷清、了无生机。 B.弗之回书房后的一系列动作和心理,如“站”“

doc文档 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2022-05-25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