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1: 透过现象抓本质 【定格】 透过现象抓本质,就是不局限文题的字面意义,而是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对题目本身 所蕴藏的本质意义反复进行提炼并加以生华,以使其内涵更加突出、给人印象更加深刻。 它与一般性的就题论题式的点题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请看下面两例。 例一:人们历来把“作茧自缚”视为贬义,而我却不这么认为。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 里面,它是自知自觉的,为的是圆一个飞翔的梦。它躲进自己筑的“小窝”酝酿、修炼,“功 德”圆满之日,正是破茧而飞之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作茧”并非“自缚”。而是“自 励”。人的一生中总要有个奋斗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其实这一“制定目标——达成 目标”的过程正是所谓“作茧——破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茧自缚”不正是有进取心的 表现吗? 例二: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 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 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的痛苦。这样的一个 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解读】 透过现象抓本质,是一种常见的写作谋略,它要求习作者为文点题时,首先要对题目或 话题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进行反复提炼,要确保提炼的内容精确无误。考场作文时要认真审 题,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作文题目或话题的内涵,并加以仔细对比、比较。只有如此,才可从 中发现带有实质性的内涵。这样提炼出来的无论具体,还是抽象的意义,才可能精确。如有 一篇以《忍与争》为题的习作,在概述“忍”的含义的同时,又举例分析说明“争”的必要,然后 写道:“是啊,在无须过多关注的小处‘能忍则忍’;但在维护你本身尊严和显示你人格尊严的 地方,却‘须争则争’。在挖掘你潜在能力和才干体现你自身价值和真正自我的竞争中,更该记 住‘争能常胜’。”这样,文章不仅以精确的语言,生动的揭示了忍与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 使“争”的内涵得以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拼搏竞争意识。 其次,要注意本质意义的提炼不能无中生有,必须依附于题目本身所具有的常见的、普 遍的意义之上。这里所谓的本质,是指在审题过程中通过对题目内涵的提炼过程中而产生的 , 是对题目本身超出一般的一种认识。反映在习作中,不仅起到了一般意义上的点题作用,而 且还能起到引导读者摆脱思维的桎梏,获得新的感知的作用。 如前文例举的的《忍与争》一文,在说明何处需忍,何时该争之后,告诉读者:“在挖掘 你潜在能力和才干,体现你自身价值和真正自我的竞争中,更该记住‘争能常胜。’”这一升华 , 不仅让人耳目一新,备受启发,而且来得极为自然,毫无帖附的痕迹。 运用此法点题时,既可用于文章的开头,如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开头:“成熟,是 一种深刻的生命过程,是自身的不断更新和不断完善,是思想的升华、灵魂的深化,是生命 的超然、人格的飘逸。”也可用于文章的结尾,有一篇以《可以填平的鸿沟》就是运用透过现 象抓本质的谋略结尾的:“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 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也可以用于文章的中间,如《真正的“铁饭碗”》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中间例举了两个相关故 事后,写道:“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在哪儿都有饭 吃。”然后接下来再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论述。总之,无论在何处点题,都应考虑便于上下文的 衔接与过渡,要力求自然得当,不可硬性插入或着意渲染。 要避免以下误区: 1、不能抛开文题或话题 运用此法如果抛开具体的文体或话题,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这样,不仅于事 无补,还会造成岐误。如某生以“相信自己”为话题作文,在其自拟题为《我就是我》的习作 中,虽不乏锦句妙语,但通篇未看出习作者的自信在哪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习作中抛开了 “相信自己”这个话题,另起炉灶写成了“介绍自己”。 2、抓住的本质内容应与文章主旨保持一致。 同一文题或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提炼升华多种意趣,但无论采用哪种意趣, 都要服从于文章表现主旨的需要,凡与表现主旨相冲突或相违背的意趣,不管如何新颖别致 , 如何引人注目,都应予以淘汰。而事实上,不少同学一味在形式上求新求异,往往忽略主旨 的表达需要,结果造成了所抓住的本质内容,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点题作用,相反地却消弱 或影响了主旨的表达。如一同学在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中,抓住的本质意义是:信念是事 业的大门,没有正确的信念,注定做不出伟大的事业。表现的则是,信念是重要的,只有抓 住信念,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这一主旨。显然,单就前面所抓住的本质内容来看,并无不妥 之处,但联系全文,特别是就其中所表现的主旨而言,问题就出来了。前者表明的是信念正 确与否对事业的影响,后者则强调突出信念的重要。二者的不一致,必然会影响主旨的表达 , 造成读者的误解。 【案例】 ·案例 1· 视 角 妙然 常言道“留心处处皆学问”,的确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等待我们去发现的事 物,而发现它们又有一个过程,可以用三个标点符号来完成这一过程,它们是:问号、省略 号、感叹号。 问号 世间有太多太多未知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揭晓;世间有太多太多神奇的大门等着我们去 开启;世间有太多太多未解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答。这一切似乎都源自一个个问号。英国 科学家道尔顿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后愿意去研究;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的长队愿 意去研究;法国家务杂工乔利看到灯油清除了陈年污渍愿意去研究。难道其他人看不到这些 现象吗?不是,只是因为其他人没有那强烈的好奇心来给这些现象打上“问号”从而解破它罢 了。所以,发现需要好奇心。 省略号 发现问题后的研究过程之所以能够用省略号来代表,是因为研究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到底的毅力,这其中需要我们注入经历与时间,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一生,正如省略 号中的小圆点那样久远。道尔顿研究了两年,发现了色盲症;安藤百福实验了一年,发明了 方便面。还有更多的发明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发现需要毅力。 感叹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时间与精力的奋战,总是会有回报的。而这时的发现,不 论是大是小,在注入个人的精力后,足以让我们惊喜。就像一个感叹号。色盲症的发现,方 便面的发明,干洗剂的制成,对于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感叹号。这些伟大的实验成果让我们体 会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问号、省略号、感叹号引领着我们一路前进。它们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视角,这就是上 天赋予我们的财富。它以崭新的视角为前提,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成功。请相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天赋,就让问号、省略号、感叹号引领我们前进吧! 印象: 这是一篇在立意谋篇上别具匠心的文章。作者透过现象抓本质,以娴熟的笔法和独特的 “视角”,把不同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成果的研究过程分别用问 号、省略号、感叹号来表示,不仅新颖别致,耐人寻味,而且展示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能力。文章紧扣题旨,层层深入,思路清晰,论述严谨,语句流畅无碍,结尾处以“问号、省 略号、感叹号引领着我们一路前进。它们反映出每个人不同的视角,这就是上天赋予我们的 财富”点题,让人在感受文章精巧布局的同时,获得深刻的启悟。 ·案例 2· 窗棂边的栀子花 南星 生命中我们常常忽略窗棂边的栀子花,而去徒然想象邻家花园中的花一定更为馥郁芬芳 , 就如同我们明明就住在一个星星上,却总以为夜空中的星辰如同宝石般晶莹透亮。漫漫人生 中,我们不也总认为自己的生命总是坎坷荆棘不断,而别人的生命总充满花儿般的芬芳?! 然而,没有谁可以拒绝痛苦,没有哪个生命不烙刻苦痛的伤痕。别人的微笑中也可能隐藏深 深的痛楚,只是在寂静的暗夜,你未曾听过他的呜咽的哭泣。 你是否羡慕过东坡的人生?是啊,他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 然而,你是否看到他内心的累累伤痕?作为一个人,他肩负着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期许, 却接连惨遭贬谪。他的不平,他的郁闷,他的痛苦,他的无奈,你看到了吗? 是啊,你把苏轼生命中的伤痛忽略了,只看到了他的光环,看到了世人对他的敬重与赞 扬,于是羡慕他的生命,于是恨自己生命的苍白乏味。你何时才懂得去欣赏自己,去嗅一下 窗棂旁栀子花的芬芳? 你是否羡慕过陶渊明的人生?是啊,他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 潇洒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他也有济事的抱负,却无从施展,在那个黑 暗的时代容不下这一铮铮的魏晋风骨,于是他在无尽的无奈中选择出世。他的无奈,他的焦 灼,他的伤痛,你懂吗?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顾嗅五柳先生舍前寒菊的芬芳,你只顾陶醉于南山的山水,于 是你羡慕他们的生命,同时埋怨自己生命的焦灼与劳累。你何时才懂得正视自己生命的欢乐 , 嗅一下窗棂边栀子花的芬芳? 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生命苦难重重,而别人的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 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 正视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的命运,纵然命途多舛也要淡然,坦然。历史的河流中,没 有不受伤的船。多希望明早醒来,你可以面带微笑,去嗅一嗅窗棂上的栀子花,人面与栀子 花交相辉映,或许会构成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印象: 本文由人们常常忽略“窗棂边的栀子花”,而徒然想象“邻家花园中的花一定更为馥郁芬芳” 这一心理现象引出“没有谁可以拒绝痛苦,没有哪个生命不烙刻苦痛的伤痕”这句人生哲理。 接着以苏轼、陶渊明为例,说明人们往往只看到他们“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写下光照千秋的 激昂文字”、“归隐田园,品乡间淡酒,观风中寒菊,活得多么潇洒自在”却忽略他们生命中的 “焦灼” 、“无奈”和“伤痛”,进而感悟出“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 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的古今不变的生命法则。最后以“多希望明早醒来,你可以面带微笑, 去嗅一嗅窗棂上的栀子花,人面与栀子花交相辉映,或许会构成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结 尾,显然是习作者对题目透过现象所抓住的本质意义。 【演练】 文题 1:阅读下面两则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 在 1519 年,当时达·芬奇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眼看着自已的时间不多 了,自已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 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 ② 荷兰杰出画家梵高给我们留下的《向日葵》,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他的许多作 品在今天都是价值

doc文档 专题01:透过现象抓本质-2022年中考语文考场作文谋略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4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没有之后2022-03-27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