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文言文和《论语》阅读专题解析 北京 2020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 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 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 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 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 “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 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 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 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 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难必及韩、魏矣 B. 而二子无喜志 难:难免 志:心思 C. 智伯不悛 悛:悔改 D. 晋绝不祀 绝:灭亡 7. 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以伐四卿 以:凭借 B. 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 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 子何以知之 以:依据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 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 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 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 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 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 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11. 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二) (共 6 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12. 请解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 13.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 北京 2019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 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 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 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 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 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 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 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 “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 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 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 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 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 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 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 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 不有他术乎 A. ①⑦ 术:途径、原因 B. ②⑧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 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 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 又况天地之无倪 C. ③⑥ D. ④⑤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 的 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 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 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 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 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 吾无取乎尔也 11. 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 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北京 2018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8-12 题。(共 19 分)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 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 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 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 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 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 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 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 : “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 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C. 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B. 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D. 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 德如毛,民鲜克举之 ②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请根据要求作答。(6 分) ①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② 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 北京 201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 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

doc文档 02 文言文阅读和《论语阅读》专题解析-北京市五年(2016-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9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别弃我别厌我2022-10-0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