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2022 年 1 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总分 150 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涂或写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不得 分。 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 分) 1.填空题(6 分) (1)譬如平地,_____________,进,吾往也。 (2)_____________,死而不亡者寿。 (3)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 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2.选择题(4 分) (1)下列选项,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观念截然不同的是()(2 分)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 (2)分析下面人物关系图,推断这一图示结构最能体现的是《乡土中国》中的哪一概 念( )(2 分) A.礼制秩序 B.长老统治 C.差序格局 D.乡土本色 第二部分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3-8 题。(18 分) ① 现在翻起 20 岁时写的日记,看了一本又一本后却发现日记里记录的那段历史和自己 好像没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我看不出当年发生了什么事,里面记录的文字基本没有事实、 没有场景、没有描写,通篇都是“我我我”,只有情绪和结论。 ② 由此可见,不要说报道一个国家,就算报道自己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新闻 报道所要求的准确、客观、公正、平衡,有时与人性中的本能是相抵触的。人想塑造自已 想要遮盖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想要对他人做出评价。人们总想要说自己是正确的。以 及为什么是如此正确。所以,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每天就是新闻,我们记录自己的同时 也在记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新闻史,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史。如果都以我这样的态度 来报道新闻,将来我们回首往事,就像看见白茫茫大雾一样,一无所见,既看不到他人, 也看不到自己,因为这里没有生命的窝质。 ③ 报道新闻就像报道自己一样,而认识自己,是一件多么难的事。“人”常常被无知和 偏见所蒙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理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 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④ 曾经有人问我,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我有理想,但不算有主义。比如我相信理想 的力量,甚至我知道理想可能暂时落败,但还相信它会一点点成长。在 20 岁时写的日记里 面我看到很多陈词滥调,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身边的人在一块儿讨论理想是什么。很 多人说想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我在日记中说我的理想比这个更为高远,这页就完了 我还好奇年轻时我的理想是什么?翻过来一看,小柴当年写了一句——我想不断完善自己。 ⑤ 当一个人力图完善自己的时候,他将不再向外界寻求什么,也不向外界推诿什么, 他将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人的内部,而社会的进步也就是由一个一个独立的人,在试图自我 完善的过程中得来的。我的起点这么低,所以这个过程才会有无限长,永无尽头。想到这 一点我也就觉得踏实了。 ⑥ 如果不试图抵达“独立”这两个字中的内涵,比之过去的我,就不足以匹配十年中生 活从身上流过、发生过的事情。如果不去“看见”,而是视而不见,那确实是配不上这十年。 ⑦ 古代士大夫们总是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结。( 甲 )我去探知这个 世界的真相,首先必须是揭开我头脑中的困惑,其次是我跟他人分享事实和语言,然后让 每个人得出自己的答案。记者的道德不是谴责,也不是赞美,是“知”,你要知道这个事件 人在知识当中才能够稳定,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这是新闻界的责任。 ⑧ 新闻工作不仅仅是我的职业身份,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 实的真相,但如果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 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⑨ 以前,在电台做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 情绪的字眼,而 2000 年接近 25 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 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 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可以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 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⑩ 其实我现在做的是不太有热点的东西,是一种已经过去的新闻。不是热的时候非不 做,而是往往热点新闻刚起来的时候,众声喧哗中,不大会有一种真的沉静地坐下来,双 方辨析的机会。一大群记者都在敲门的时候,人家只有躲避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 所有的记者倏忽一下全撤了,这时候你没有走,再去了,就会有一个诚恳的交谈:我为何 而来。这样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 (节选 柴静 《看见》,有删改) 3.第②段加点词“白茫茫大雾”在文中具体是指__。(2 分) 4.在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④段中,都提到了“20 岁时写的日记”,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加 以分析。(3 分) 5.第⑨段画线句让人有新奇之感,请加以赏析。(3 分) 6.将下面的句子填入第⑦段“甲”处,请你推断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1)但是,如果一个人自己头脑当中都始终停留在无知境界,怎能以一种英雄主义,居高 临下的方式去启蒙他人呢? (2)所以我在想,启蒙思想的本意是什么。 (3)后来在康德的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是说启蒙是人摆脱自身蒙昧和成见的过程,这就 帮我找到了一个记者自身的定义。 A. (1)(2)(3) B. (3)(1)(2) C. (3)(2)(1) D. (2)(1)(3) 7.联系全文,概述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素养。(3 分) 8.运用第②段中作者定义的新闻报道的要求,评析下面的材料。(5 分) 4 时 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 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 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 5 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 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9-13 题。(18 分) 礼拜二午睡时刻 加西亚·马尔克斯 (1)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这里空气湿润,海风消失得无 影无踪,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 热。 (2)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 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 ——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 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3)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 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 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 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4)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在一个荒凉的车站上停了十分钟,加足了水。小姑 娘脱掉鞋子,然后到卫生间去,把那束枯萎的鲜花浸在水里。 (5)小姑娘回来的时候,妈妈正在等她吃饭。妈妈递给她一片奶酪、半个玉米饼和几 块甜饼干。女人把装着吃剩的食物的塑料袋卷起来,放进皮包里。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 可以望见这个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 (6)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 (7)快两点了,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 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8)母女俩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 家走去。母亲用手指甲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屋子里电风扇嗡嗡作响,听不 见脚步声。又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大门轻轻地吱扭一声,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 语地问:“谁啊?” (9)“我要找神父。”她说。 (10)“神父在睡觉呢!” (11)“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12)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 (13)“请进来吧!”她一面说着,一面把门打开,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椅前。小女孩 坐了下去,她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两只手紧紧抓住皮包。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 到一点其他的声音。开门的那位妇女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 (14)“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他才躺下五分钟。” (15)“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16)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流露出各种各样的复 杂感情。 (17)“那好吧!”她说。 (18)房间深处的门开了。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 (19)“你有什么事?”他问。 (20)“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21)神父瞅了女孩一眼,又看了看那个女人,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万里无云的明 朗的天空。 (22)“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23)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栏杆里面走出来,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皮面笔记本、 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24)“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25)“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26)“谁?” (27)“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28)神父还是听不明白。 (29)“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30)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 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 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31)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离开这里几条街的地方。寡妇雷薇卡太太孤 身一人住在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里。那一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 边撬临街的门。她慌忙起来,摸着黑,从衣箱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这支枪自从奥雷里亚 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时候起就没有人用过。雷薇卡太太没有开灯,就朝大厅走去。她

docx文档 上海市金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6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吃货不孤单2022-02-14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