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河北省邯郸市 2021-2022 学年高三上学期 12 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以 “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理想与 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强。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因为“中 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如 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争的世界。人与 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万 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 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 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不同 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庸所蕴含 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团体间、 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万物“并生” 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 ,必然要 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万 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权利。没 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 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就 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的 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 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 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 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 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 成部分。 (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 神》) 材料二∶ 《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席》表现出一种焦 虑的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 缺乏已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席》作者看 来,都是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 写作精神是相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 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 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 于人生遭遇不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 于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 行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 到中席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 庸之理,朱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时指出∶"由不明,故不行。"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 但在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号、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 也。"孔子慨叹,世人皆曰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 为最高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 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 (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赜∶心性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 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 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于 一般的进取精神。 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 生遭遇的不幸。 D.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 是民 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 神越弱。 B.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 物"。 C.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 D.《中庸》认为世人多凭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行"是达到中庸的重要 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庸"理念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 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C.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人人应争当英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胜过别人;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 4.材料一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语言特点,并举例说明。(4 分) -------------------------------------------------------------------------------------------- -------------------------------------------------------------------------------------------- 5.梁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实现王道,下面是孟子的回答。请仔细阅读,结合材料对孟子的主 张进行评价。(6 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苦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 也》) ------------------------------------------------------------------------------- 河北省保定市 2021-2022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 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既映照现实, 又折射未来。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昭示的是未来。 我们党是具有高度自觉历史意识、十分注重历史思维、善于以历史眼光思考分析问题 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更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面历 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 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学习和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未来,走向未来。洞察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 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历史自有其规律,也有发展的 大方向、大趋势,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便是历史思维的根本任务,正 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透露他编写《史记》的根本目的便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寻求历史变迁的道理和规律。 历史之中有智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历史思维是一种伟大的动力,也是一种责 任思维,它培养我们一种创造历史的担当精神,推动我们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我们必须自 觉涵养历史思维,将历史作为“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在对历史 的深入学习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养分和力量,在现实工作中照好历史这面镜子,更好 地走向未来,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摘编自许谨谦《自觉涵养历史思维》) 材料二: 思维方式是人类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思考问题的维度、看问题的总的视角 或视野。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把人类过去、现 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可以为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 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以“从过去到现在、 从现在到未来”的动态思维去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是对过去的反思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是 它的兴衰成败都是经验的沉淀和凝聚。我们要从透析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中吸取教 训,总结经验,这样更能清醒头脑、明确方向。历史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既是对过去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兴衰成败的真实足迹。通过回眸历 史、反思历史,为当前时代的发展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意义。 历史思维是对现实的辩护与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 哲学的辩护是指对“存在”的正当性作出的合理化说明,给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正当理由, 这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批判是指辩证的扬弃,只有辩证的扬弃,才是真 正贯彻了历史思维的要求。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双重 维度,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没有了批判,事物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积极运用 哲学的批判功

doc文档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1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教育频道 > 高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52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还不懂他变了2022-08-26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