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 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 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 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 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攬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 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约法的这 些规定 A.标志着清王朝的灭亡 B.铲除了君主专制思想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推进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3.宣统三年(1911 年)冬,杂技艺术家朱连奎与美利公司合拍了纪录片《武汉战争》, 记录了武昌起义新军占领汉口、汉阳的场景。意大利侨民阿劳罗拍摄了《强行剪辫》,记 录了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细节。这些影片 A.促进了民众的知识水平大幅度提高 B.提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 C.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结合 D.增进了民众对国家政治变局的认识 4.1906 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说:“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灭我中 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清政府穷凶 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这反映出孙中山 A.明确了革命的发展方向 B.民族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C.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D.诠释了三民主义的内涵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但却导致中国的社会结构、 社会观念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发生了量的变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引发了政治制度变化 B.促使了社会习俗变迁 C.推动了中国社会转型 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 6.“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此比喻民众,知辛亥革命之不足。”鲁迅这段话 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革命党人脱离群众 B.革命缺乏物质保障 C.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民众缺乏革命觉悟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有人这样评价:“因人设法,盖有不得 已之苦衷在也。”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A.对责任内阁制青睐有加 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为维护民主而艰难抉择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8.下图为鲁迅等人设计并于 1913 年 2 月正式使用的民国政府“十二章国徽”,又称“嘉禾国 徽”。图案基于中国古代礼服的十二章花纹,设计来源于汉代《五瑞图》石刻上的图案。据 此判断,“十二章国徽”的设计和使用 A.反映了社会转型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 B.制约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的实现 C.体现了追求民主共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体现了当时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的观念 9.蔡元培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当时的普遍心理……言 统一,言集权,言强有力政府。于是为野心家所利用,而演出总统制,又由总统制而演出 帝制。”这一言论可用于说明近代中国 A.民主影响的深远性 B.宪政运动失败的偶然性 C.社会转型的曲折性 D.颁布临时约法的必要性 10.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书中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 在,即以革命去之。”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这些“革命”的 术语应该来源于 A.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 B.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C.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思想 D.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思想 11.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失败,也有人认为它是社会转型 的成功开始。若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下列理由成立的是 ① 没有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②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 ③ 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④没有开创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 厂!”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他的企业也最为红火。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C.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D.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 成绩。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的技术保障 B.稳定的国内环境 C.外资的大量涌入 D.政府的政策支持 14.帝制破除之后,虽有军阀专政,但他们仍混战政争不已,专制控制大大减弱,社会十 分混乱,这种缺乏控制中心、大分化、大重组的社会状态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出现和 争鸣提供了空间。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是 A.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B.军阀割据混战的遗存 C.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果 D.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 15.1915 年,陈独秀在杂志上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 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据此他主张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兼容并包” D.民主、科学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现金贵银贱的现象,1913~1915 年,伦敦银价下降了 14%,造成白银购买力的大幅度下降,也就使中国货币对外汇贬值。加上战时海运运费骤 增,这就使进口货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十分高昂。由此可知,一战客观上 A.推动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 B.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C.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D.直接开启了法币改革的序幕 17.胡适在 1918 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 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 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 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由此可见,他主张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新 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 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18.1915 年中国人民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人们原以为这一运动能够有效地 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但在 1919—1925 年的六年时间里,日本对华出口的棉织品、糖、纸、 面粉等商品输出额却屡创新高。据此可知,近代中国 A.深受日本的侵略之苦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 C.民族工业的畸形发展 D.轻工生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9.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 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符合“现在”这一时期思潮的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和科学 D.新三民主义 20.1921 年陈独秀在《青年的误会》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值得崇拜的良师益 友也蔑视了;你说要有自动精神、自治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 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这表 明陈独秀 A.主张彻底清除儒家文化传统 B.已经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 C.认为西方文化扰乱社会秩序 D.放弃了对民主、科学的追求 二材料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某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部分) ——摘编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一则国产欧式女鞋的宣传广告 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 先生早起出讲堂,第一注意学生装。 你们全身所服用,是否国货抑外洋。 一生敬谨答教师,专用国货已多时。 学生所穿的靴鞋,买于陈嘉庚公司。 (陈嘉庚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资本家) 先生闻言大欢喜,更望诸生都如此。 诸生一一齐点头,爱国须用国货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广告所倡导的消费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详解】 中共中央认为辛亥革命“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 动”,由此可知,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的反帝反封建内涵,故 B 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 民族独立任务,故 A 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 C 错误; 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故 D 错误。 2.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约法的颁布促进了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故选 D;清帝退位标志 着清王朝的灭亡,排除 A;君主专制思想并未铲除,只是从法律层面废除了君主专制,排 除 B;这是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排除 C。 3.C 【详解】 材料中《武汉战争》、《强行剪辫》等影片既是文艺作品,有艺术价值,又从不同方面描 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场景,虽然不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但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辛亥革 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C 项符合题意;A 项“知识水平大幅提高”的表述与事实不符,排除; 材料主旨与升了国产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技术无关,排除 B;材料有利于观看者对辛亥革命 的认识,而不是整个民众对国家政局的认识,D 项表示片面,故不符合题意。 4.B 【详解】 孙中山认为满族对中国的统治属于民族压迫,因此主张通过推翻清政府来实现汉族主权的 独立,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的大汉族主义,B 正确;孙中山的主张中并未明确革命的方向, 排除 A;题干中的思考缺乏理性,排除 C;材料只涉及民族主义,排除 D。 5.C 【详解】 材料观点表达的核心是辛亥革命导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 项都某一方面的具体变化,不是材料观点强调的重点,故排除;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传统 社会,但这不是材料观点强调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6.A 【详解】 鲁迅认为革命党人视民众辛亥革命为“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A 正确;B、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所站的是革命党人而非民众的角度,D 项不准确。 7.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和“因人设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 在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 内阁制,由内阁总理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这属于为维护民主而做出的艰难抉择,所以 C 正确;根据材料“因人设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可知,实行责任内阁制是为了限制袁 世凯的权力,并不是“对责任内阁制青睐有加”,所以 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 B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潮 流,所

docx文档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11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朝花夕拾2022-07-0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