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 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 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2.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没有独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它是相对于 地方分权而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西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权制 B.中央集权制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不可能存在于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奉 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 度( ) 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5.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主要采用军功入仕制,并辅以客卿入仕和由吏入仕(客卿:外来人才;吏官 府里面的底层办事人员)。秦统一后,由吏入仕成为秦人入仕的主要通道。此变化( A.体现了统治者治国思想的改变 B.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C.顺应了现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 D.说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成熟 ) 6.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 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7.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 D.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春秋战国时,灭国而以为县的很多,如楚之于陈、蔡即是……至于郡, 则其区域本较县为小,且为县所统属……其与县分立的,则较县为荒陋。”据此可知( ) A.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B.地方行政机构发生变化 C.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中央集权 D.分封制此时已经荡然无存 9.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 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0.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 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 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 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 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12.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 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 误的是( ) A.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C.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D.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3.春秋时期的政治基本上是贵族化的礼乐政治。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富国强兵、兼并土地为 主要目标,辩士、变法者和职业将领等能给国家带来利益的人受到各国国君的青睐。这一变化反映 出( )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宗法制淡出历史舞台 D.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4.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 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15.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 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 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 A.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16. 《文献通考》中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 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的特点是(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17. 钱穆说,元朝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 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 行政方便, 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元朝行省制是元政权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而实施的 B.地方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两重属性 C.行省制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是因为该制度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二、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 察机构. 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凡 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糾。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 察则是以下对上的.以皇帝为监察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还封皇帝失宜 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不少昏庸无能之辈 在国王的庇护下仍然在政府中身居要职,政治丑闻屡见不鲜。由于英国实行政党轮流执政制.无论哪 个政党在竞选中获胜上台.都把官职作为奖品在自己的支持者中进行分配。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 级迫切需要一个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和经济发展. 近代公务员制度逐漸产生了。19 世纪.英国政府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 迄今为止它通过的最重要的反腐敗立法包括:1889 年的《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1906 年通过的 《防止腐敗法》等,二战后通过的多部法令中均有针对政府官员腐敗行为的法律条文。在英国,政府 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对政府进行监督. 其具体权力包括质询权、调查权、倒阁权和弹劾权等。英国 的司法机关完全独立于政府,不受政府管辖。在英国,舆论和新闻媒体素有对政府进行监督和批评的 传统。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对政府滥用职权的一种有效制约.使腐敗行为更容易暴露在阳光下, 因而在实际上对腐敗行为起到了威慑作用。 ——摘编自李靖堃《英国的反腐败机制》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英国建立反腐败机制的背景及其成功推行的原因,综合上 述材料.谈谈你对完善我国监察制度建设的看法。 19. 材料一 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 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 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 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 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 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 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 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 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 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 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 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 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 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

doc文档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教育频道 > 高中 > 历史 > 文档预览
9 页 0 下载 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我没话说了2022-08-31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