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小处切入,彰显品格 肩膀 一考生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 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平搭起的小舟,穿梭于 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见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 点一滴的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 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 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 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 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 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 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 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 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 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 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 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 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喊哀,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 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 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扛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 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技法揭示】 就“肩膀”一词而言,词义内涵丰富,除了本初义之外,还有其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可见本题是 一道范围较广的“大”题。本文采用“大题小做”之法,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 小口切入,立意智慧。作者选取了杜甫的“肩膀”,写出了杜甫“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 史’”、“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立意机智。 ② 挖掘深透,令人信服。作者认为“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 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但这一结论的得出并非空谈,而是联系了杜甫的生平、思想、理想, 在小切口之中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一学就用】 ① 小切口要贴近题意。作者选取杜甫,立意重点放在颂扬其对时代、民族的责任担当上,故而与“肩 膀”所蕴含的象征义产生联系。 ② 涉及人物形象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彰显人物的人格美丽,写活人物。 附满分作文批注阅读二篇 【2019 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转身回望爱 四川一考生 毕业就像闪电一样猝不及防。当想着将它暂且扣留时,它早已被易逝的韶光吹去,只留下岁月的残骸、 时光的足迹、记忆的碎片;但将它拾起,重新拼接后,便又有了“执手相看相片,竟无语凝噎”的感叹。 (开头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点明自己已毕业。化用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既增添了文章的诗意,又回扣标题“转身回望”,为下文回忆恩师教诲自己的生活做铺垫。) 时钟自顾自地、滴答滴答地走着。轻微地脚步声打破了这最后的沉寂,无须抬头,我便知道是您来了, 您轻声慢步,走到无比熟悉的讲台上,与往常一样,您踱步绕着过道走了一遍,看看每个同学低头在写着 什么,最后站在陪伴我们三年的讲台上,您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低头正看着复习资料的 我蓦地被您的话刺痛了眼,酸了鼻子。似乎要将三年来所有的欢乐委屈伴着眼泪一同流去,我不敢哭出声 来,不想让您难过。我小心翼翼抬头看了看您,像无人发现一样:老班,灯光下的您,又沧桑了几分,刚 染的黑发仍是管不住几根淘气的“小白”,皱纹更深了。“啪嗒、啪嗒”教室里不知何时冒出几个未拧紧的水龙 头,怎么都止不住。 (运用动作、语言和肖像描写,再现了漫画中呈现的画面,描写细腻而真诚,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如临其境,不免情动于衷。把读者都融化在了这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世界里。) 您捂着口鼻,泪水将您的镜片蒸花,无声的哭泣,转过身背对我们。我们默契地小声哭泣着,脑海中 想起您教我们的歌:“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后来的后来,渴望变成天使, 我们穿上西装假装成长 , 胶片挥霍习惯的笑脸……毕业和成年的字眼,格外扣人心弦,各种莫名的感伤……” (引用高中毕业班创作的《北京东路的日子》的歌词,追忆往日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歌词渲染了 最后一课上师生情深似海,也表达了学生对师恩没世不忘,感人肺腑。) 米兰·昆德拉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毕业就在当前,可我却不想迎 接明天。昏昏暗暗的黑板上刺目锥心的几个红色大字“距高考 1 天”悄悄地夺走最后的时光。 (引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从人生哲理的高度评析毕业的离别,抒发了师生终生难忘、依依不舍的的 惜别情怀。) 老班,您可曾记得,您手拿戒尺在我手心留下的红印记?您可曾记得,您提问我,我答不出,就叫我 一个人站出去吗?您可曾记得,我成绩下滑时将我的座位调向后面吗?老班,那时,我心里对您充满了深 深的恨,而现在,转身回望,所有恨都转化成了浓浓的爱。 (运用“您可记得……”的排比句,把老师教育自己的往事一一列举出来,以小见大,突出了老师的认 真负责、爱岗敬业的高贵品质,叙述、抒情熔于一炉。) 老班,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到您的课堂上,您的粉笔头又一次投向了我。睛朗的早晨,这个少年不 再迷茫,顺着您的目光,达到了想去的远方。 (照应标题和开头,首尾呼应。再一次表达对老师的敬仰、爱戴和感激之情,师恩难忘,终生受 益。) 点评: 全文以情驭笔,尽显真实。本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老班发自内心的热爱;选材很有特色,毕业时的点 点滴滴,真实可信,历历在目,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共鸣。 详略得当,描写细腻。作者选取自己“偷窥”老班、唱班歌、老班和我的日常交锋的场景展开叙述,进 行抒情,通过心理、肖像、神态的细节描写使老班可敬可爱、兢兢业业、恩威并施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 纸上。 【2019 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试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赏天下千曲,晓中华之声 (以对偶句形式呈现中心论点,观点鲜明,富有文采,斩截有力) 对音乐的演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格。世界文化之林,也正因为不同文化的参差多态而展现出多 元的精彩。正如《周易》所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赏得天下多元之音,方能追寻“中国味”之 韵。 (紧扣材料中关键词音乐,在肯定世界文化因多元而多彩的前提下,提出中心论点。引用《周易》中 名句,增加了文采和深刻性。) 不接纳外界的事物,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画地为牢。中国音乐固然雅致动听,可单凭同一音调而奏, 无异于小天地里的自娱。只有看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乐于接受西方文明的流光溢彩,从而实现自 我更新和发展,才能构造出独特且兼容并蓄的“中国味”文化。 (从空间横向角度,运用正反对比分析,论证只有吸纳西方文明,兼容并包才能“构造出独特且兼容并 蓄的‘中国味’文化”) 试观清朝“闭关锁国”,把异己之物拒之门外,结果被所谓“异己”的洋枪、洋炮轰开了国门。清政府只想 退而守一方天地,却丢了自己的国宝与土地。而今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之下,中国与海外各国你来我往,交 流不同的见解,借鉴先进的技术,齐奏共享的乐章,因此有了现在的盛世景象。 (从时间纵向角度分析国情,古今对比论证,指出借鉴才能发展,保守只能倒退的道理。) 所谓“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拒绝多元文化的做客,只认可“中国味”的价值 , 是尤为片面的见解。 接纳了外界的事物,却转化为对自身文化的全盘否定,依旧不能称之为深刻的见解。 异域之音,有《月光曲》里黑白琴键流水般的抒情,亦有《小夜曲》里小提琴弦上舞蹈的音符;但在“中国 味”的音乐世界里,也有“昆山玉碎凤凰叫”的箜篌长鸣,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低语。 (从反面批驳了两种错误做法:一是盲目排外,故步自封;一是全盘吸收,否定自身。在文化差异之 中,要能够看到异域文化的优势,也要找出中国音乐、文化的不同点、优点。) 它们皆是世界音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亦是如此,“中国味”离不开中国,它是炎黄子孙世代守 护的瑰宝。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作根基,一味崇洋媚外仍是不切实际的。如今,随着许多民间手艺的 逐渐失传,传统节日被许多年轻人淡忘,这些无一不警示着我们,接纳外来文化与自我发展应相辅相成。 只有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与自家的文化共冶一炉,“中国味”的本质才能得以保留。 (从分析音乐上升到分析文化,联系中国历史与现实,运用事实论证,强调要立足文化自信,传承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时,能够“拿来主义”式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揭示了取长才能补 短,“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的道理。) 事实上,“异域风”和“中国味”从未有孰高孰低的价值差距。同属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瑰宝,它们应受到同 等程度的尊敬;且作为“中国味”的新时代传承者,我们更应以一颗包容之心,博取外来文化之长,赏得天 下千曲,从而去寻找“中国味”之声。通过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办,中国与世界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对话;“进博 会”里,中国作为东道主,直接担当起促进文化交流的责任,实现了多元文明的美美与共。多样的文明没有 对立之说,

doc文档 第13:小处切入,彰显品格-中学生作文核心技法例文评读

教育频道 > 初中 > 语文 > 文档预览
6 页 0 下载 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多心酸2022-01-22 16:00:0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1+1=?( 答案:2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